建设书香城市,推广全民阅读,离不开阅读阵地的有力支撑。武进,通过十年磨一剑的“馆校共建”模式探索,成功破解土地资源紧缺与财政预算限制的双重难题,在城区构建起“一区四馆”的均等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武进样板”。
2007年12月,武进区图书馆迁入当时新建的武进文化艺术中心。2012年,武进区图书馆服务面积2000平方米,开架图书二万册。2015年,原地改造之后的武进区图书馆服务面积5000平方米,开架图书十五万册,但仍然与武进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不相适应,也和国家标准相距甚远。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以及土地、资金不充裕的现实,成为了摆在政府和图书馆面前的必破之题。
武进区图书馆馆长 王晓刚:还是在2015年,偶然有一个机会看到我们武进区教育均等化三年发展规划,这个时候就有一个念头在脑子里闪了一下。学校所在的地方就是居民集中的地方,也就是我们公共文化服务的地方,是不是有可能在我们新建学校里面来选取一些点作为我们公共图书馆的布局。
王晓刚的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区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的认可。2016年,区编办、财政局、教育局、文广新局、图书馆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就共享共建图书馆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协商,明确中心城区公共图书馆布局规划,以及与学校共享共建公共图书馆的规划。“馆校共建”的图书馆与新建学校一体化建设,同步施工、验收和开放,基础建设、工程安装、装修纳入到学校预算。由于不额外增加土地费、拆迁补偿安置费、土建和装修费,财政不向学校下拨图书馆布馆经费,实际单个图书馆建设比单独建设国家等级图书馆只增加400万布馆经费,实现一次投入、两馆共用,资金、土地得到集约高效使用。2021年7月,武进区第一个“馆校共建”——武进第二图书馆正式向公众开放。
武进区图书馆馆长 王晓刚:新建人民路初中,以它为试点来进行馆校共建的试点工作。我们在原有图书馆的面积上增加1~2千平方米,并且把图书馆(门)移到马路中间,适合向社会开放。由于不增加学校总预算,我们这个项目的推进就非常方便。
“馆校共建”图书馆由区图书馆运行管理,按比例建立图书资源采购合作经费,综合考虑公共图书馆需要和在校师生需求,丰富馆藏图书、报纸、期刊杂志、数字资源的数量、种次。同时,馆内分别设置社会人员和学生入口,既向社会开放,又为学校服务,互不干扰,确保学校安全。每周,人民路初级中学的学生们都会上一节阅读课,而他们的课堂就是第二图书馆。同时,第二图书馆也成为学校开展校本课程以及进行寒暑假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
武进区人民路初级中学七年级年级部主任 丁娜:从我们学校的层面来讲,在资源的利用 课程的开发 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这种成果是非常显著的,例如大量的图书还有期刊的引入,让我们的师生打开全新的视野,除此之外“馆校共建”还催生一系列的特色课程,也给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武进区图书馆副馆长 赵利娟:利用合理的地理位置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比如说讲座 沙龙 亲子阅读本等活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我们馆员为学生指导阅读,学生利用假期的时候为图书馆做志愿服务,实现了双向的奔赴。
武进第二图书馆实现了从理念到试点的跨越,也让武进更加坚定走“馆校共建”模式,“馆校共建 融合发展 探索公共图书馆服务新征图”也获得了2023年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十佳案例”。2023年,和牛塘实验学校共享共建的武进第三图书馆投入使用;2024年,和西园路学校共建共享的武进第四图书馆正式开馆,两馆的服务面积均为5400平方米左右,开架图书20万册左右,节省财政资金1.4亿元,节约土地面积1.5万平方米。至此,武进“一区四馆”的均等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完成。今年3月,省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来到我区,开展《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立法调研,为高质量做好《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条例(草案)》的修改和完善工作增强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立法提升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武进区图书馆馆长 王晓刚:2015年有想法,到2025年已经全面建成,十年磨一剑。应该来说武进公共图书馆的均等化布局在全省全国都是领先的。
创新建设理念,设计“馆校共建”方案的同时,武进区还积极布局覆盖全域的四级服务体系。四个区级馆为第一层级,第二层级是11家24小时服务的阳湖书房,第三层级为1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的乡镇分馆,第四层级是200多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图书室。四级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实行统一服务规范、统一业务管理、统一目标考核,借阅证全市通用,图书全市通借通还。强化阵地建设的同时,武进图书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不仅将已经形成体系的文化系统、部分教育系统中的藏书资源纳入其中,更是打通了职工书屋、家庭藏书这些较为分散的社会资源,打造出一个集约化、一体化、智能化,集书籍发布、借阅、漂流、捐赠、社交等诸多功能的图书资源服务平台,目前已汇聚218万册图书,能融尽融、上下联通,全面覆盖、盘活区域图书资源。
武进区图书馆馆长 王晓刚:我们现在研究的大的课题叫中国式现代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武进新实践。我们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我们江苏还走在前列,那么文化强国当中肯定也缺不了我们公共图书馆的服务。
未来,武进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将布局从均等化到优质化的进阶之路,从“馆校共建”到“馆校共育”的新征程。从一个场馆到多点均布,从资源孤岛到服务联网,武进区图书馆的十年探索生动诠释了“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改革智慧。破解资源难题的不是资金,而是理念;衡量文化发展的不是数据,而是成果。在迈向2035年文化强国目标的征程中,武进这个江南水乡的阅读密码,正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输出“武进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