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融观察》玉雕匠心:传承与创新的交响 |
时间:2025-03-31 10:59:25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玉不琢,不成器”,这句古老的箴言,恰如其分地概括了玉雕艺术的核心。玉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内涵,是匠人们以智慧与技艺为笔,赋予玉石以灵魂与生命的过程。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高级雕刻师邓凯,一同走进玉雕的世界。 玉雕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初现雏形。彼时的玉器多为简单的工具与装饰品,随着时间的推移,玉雕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发展轨迹。2008年,邓凯与玉雕结缘,在不断的学习与磨炼中,他对玉文化的理解愈发深刻。他的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山水、花鸟、人物等,风格自然、大方、雅致。山水的灵秀、花鸟的生动、人物的传神,邓凯凭借独特的艺术构思与精湛的雕刻技艺,将玉石与艺术完美融合,创作出众多深受收藏界与玉器爱好者喜爱的作品,并多次荣获国内大奖。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的传承,展现了邓凯对玉雕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诠释。在中国众多文化中,最能体现中华文化且从未断代的,唯有玉石文化。从制作用的原材料、制作工艺到手法,直至今日,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 邓凯在谈到玉文化时,眼中满是敬意与热爱。他深知,自己所从事的玉雕事业,不仅仅是对玉石的雕刻,更是对千年文化的传承。每一块玉石,都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自然的馈赠。而他的使命,就是用双手将这些玉石的美与价值挖掘出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与意义。 高级雕刻师
邓凯:当我看到一块材料时,我会思考适合何种题材。比如这块黄色的玉石,让我首先联想到秋天。于是,我们采用了江南园林的元素,如窗花,再结合银杏叶,因为银杏叶是秋天的象征。 当温润如玉的籽料遇上江南窗花的典雅、秋天银杏的金黄,一场艺术与自然的完美邂逅便悄然上演。黄色的籽料让邓凯联想到诗意的秋天,于是他以秋日的园林为创意,以匠心为笔,以刀工为墨,在玉石的方寸之间,勾勒出一幅如梦似幻的江南秋意图,让人透过作品,窥见那烟雨江南的诗意生活。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猫,则为作品增添了几分生动与趣味。从选料的严谨,到设计的精妙,再到雕刻的细腻,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心和巧思。内容丰富、线条繁多的作品,往往浅浮雕与深浮雕相互交织。对于细微的错误,尚有补救的机会;然而,“极简”的作品,容错率为零,要求每一刀都恰到好处,既不失力度,又不失细腻。 高级雕刻师
邓凯:这件作品是我四五年前创作的,名为“华严三圣”。像这种线条特别简洁的作品,由于线条过少,每一个细小的错误都会被放大,因此制作难度极高。你不能有丝毫失误。 不断精进的技艺,是对多年来坚持与努力的最好回报。“以文化之观、儒雅之心品读玉性,宣其文化,修其思想”,这是邓凯的艺术理念。一直以来,他致力于通过每一件作品,挖掘玉石的无限魅力,引领人们重新认识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创作中,邓凯以严谨又不失开放的态度,汲取传统和现代艺术的精华,将两者巧妙融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玉雕作品。例如这件朝冠耳香炉,不仅实现了原料的100%利用,还保留了传统香炉的韵味,同时融入了现代的审美元素。他深知,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让古老的玉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高级雕刻师
邓凯:我个人认为,香炉在明清时期已经非常完善。与其重复古人,不如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改良。比如,我改良了顶上的镂空设计,以及朝冠耳侧面的装饰。我不用金色,是因为一旦玉石加入金色,其整体的完整度就会被破坏。 2018年,邓凯在武进博物馆创建了个人工作室,并成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2023年,他被列入武进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石雕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精湛技艺之外,邓凯还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传播玉文化。在武进博物馆“璞玉芳华”精品研学课程中使用的“小玉匠”玉器制作材料包,正是他的设计。孩子们使用古代工具和技术,将天然的玉石原料设计加工成自己的作品,在琢玉实践中,感受“如琢如磨”的匠心精神。邓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玉文化、喜爱玉文化,从而为玉雕艺术的传承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武进博物馆文创部工作人员
钱涵:璞玉芳华的社教活动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所以我们推出了“小玉匠”玉器制作材料包,可以让观众将玉器制作的过程带回家。 高级雕刻师
邓凯:我们的基础教程以玉牌为主,但我们更希望参与者能够发散思维。他们可以参观博物馆,或参考古代出土的器物,进行思维创新,创造出既有独创新意又属于自己的玉石作品。 面对现代科技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邓凯有着自己的思考。从早期的超声波压制和只能做平面的三维电脑雕刻机,到如今能够进行弧面和立体雕刻的三轴或五轴机器,机器在玉雕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未来,许多平面雕刻和立体线雕刻都可能会被机器取代。在这种大趋势下,邓凯并未有焦虑与担忧,而是积极寻找机器无法取代的领域。他相信,真正的艺术价值在于人的创造力与情感表达,而这正是机器所无法替代的。 高级雕刻师
邓凯:大约80%~90%的玉雕工作都可以由机器完成。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那10%机器所不能取代的部分。将自己的个人理念、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多种知识的融会贯通,融入到作品中。 以玉为媒,以雕为笔,对玉文化的深刻认同,促使邓凯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他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艺术的热爱,坚守着玉雕艺术的阵地,用每一件作品讲述着玉文化的故事,让更多的人欣赏玉雕艺术、了解玉文化,从而将这一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