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绿建区:十年造一城 “会呼吸”的城 |
时间:2022-06-20 10:35:04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如果一座城市是一株植物,那只有让其具备“会呼吸”的能力,才能让其保持“自由生长”的活力与创造力。作为国家住建部授牌的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十年来,武进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出发点,系统、创新、统筹推进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着力构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一座“会呼吸”的城已然矗立。 梅雨季,是对一座城市机理的一次挑战,当大规模不透水的地面建筑侵占了城市空间,这种不适应就会以“城市内涝”的方式体现出来。 常州湖畔自然学校负责人
苍苔:城市是需要水的。城市的内涝,我们应该以一种非常缓慢的方式去改进。其实我们是要留住水,让雨水流在城市,我们的城市地下水需要补给。 在武进,丰乐公寓一期作为武进老小区改造的样板示范项目,自2018年逐步开始进行“海绵小区”改造,经过几年的发展,时至今日,小区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四溢,“在城市里看海”已彻底成为历史。 居民
盛女士:自从做了改造之后,小区也不再淹水了,环境也得到了提升。 丰乐公寓一期“海绵小区”改造项目总面积约13.5万平方米,分三个方面进行改造。地下雨污水管网分流,地上铺设透水路面,系统运用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调蓄净化沟等一系列海绵设施,打通了闭塞的“水泥板”,让小区的地面“透透气”。同时通过植物的根系、基质填料层、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吸收、净化雨水中的污染物。 绿建区推广办副主任
周乐涵:后期的老小区在汛期的时候,对内涝这块有一个很好的防治的作用,包括周边的河道雨水进行了一个收集利用之后,河道的水质也进行了一个提升。我们也会把这个样板示范项目在整个武进区进行推广,其他的老小区的改造也会参照这样一个模式进行改造。 包括海绵城市在内,2018年,绿建区首创绿色建筑、建筑产业现代化和海绵城市“三合一”联合审查机制,形成了“项目监管全过程、审查机制三联动、资源要素三合一”的江苏首创、全国领先的武进绿建发展模式,切实推动绿色建筑管理驶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十年里,绿建区通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海绵城市建设、场地微气候营造,将城市水环境、绿地、建筑糅合成与城市共生的流动景观,不断践行着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的“城市双修”理念,让“绿色”与城市共生。 绿建区推广办主任
黄吉:我们将不断提升绿色建筑的品质,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安全、耐久、健康、舒适、节约资源、智慧智能的建筑,也提高室内的空气、
水质以及隔声等健康性能,让老百姓能够居住上更舒适的一个建筑。另外呢,就是要探索近零能耗、超低能耗等这种节能率更高的建筑,让建筑真正的做到节能的效果。 近年来,武进绿建区逐步将绿色建筑从“技术的堆砌品”的概念中解放开来,与人们美好生活的需求充分结合,赋予“绿色建筑标识”更多的生活感与体验感。作地处绿建区核心区内的中国节能常州环保科技园率先成为常州首个在工业建筑中推广海绵城市理念的先行试点,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就以绿色生态基础设施替代了部分传统设施,不仅配备了雨水花园、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等装置,还在园区所有建筑屋顶铺设了太阳能光伏板,匹配生产企业的用电需求。 中国节能常州环保科技园工程部主任
是华荣: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运用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绿色建筑以及海绵城市三大技术。主要是运用了雨水花园还有雨水收集系统,包括收集水的回灌应用这方面的技术。目前来说,我们的光伏板面积大概是2万方左右。年发电量大概达到110万度。 武进绿建区不断缩小着绿色建筑与人们的距离,在为人们提供着更健康、更节能、更舒适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不断将最前沿的科技引入建筑领域,让建筑在会“会呼吸”的基础上“自生长”、“多迭代”。走进一江风华项目打造的样板空间,通过操作玄关处的智能控制面板,依靠六恒科技系统,可“一键”分室、分户控制和调整室内水电气的使用,做到最大程度节能、低碳,为业主提供“智慧住宅”全套方案。 绿建区推广办主任
黄吉:我们绿色住宅通过绿色建筑节能率的不断提升,可以给老百姓提供更节约的一个使用空间,通过节能力提升,像用电、用水都可以节约。第二就是通过恒氧、恒湿这样的新风系统和空调系统的引入,可以给老百姓提供更健康舒适的一个室内的使用空间。第三通过智能化的引入,也让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 十年,从凤凰谷、莲花馆等绿色三星建筑的建成,到绿色办公、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全方位发展;从全省首个低碳示范区,到全省首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海绵城市示范区,再到全国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武进绿建示范工作经历着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发展。独木难成林,武进绿色建筑的发展已从单体建筑扩展至整个城市,发挥着建筑绿色化的“全景式”效益。截至2021年,武进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名列全国县区级前茅。武进现有绿色建筑每年可节约用电6.5亿度,减少碳排放总量45万吨,相当于每年多种植24万棵树。 绿建区推广办主任
黄吉:我们还要从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在生能源建筑的应用以及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推进装配式建筑以及建筑科技赋能绿色建筑等方面持续发力,为绿色建筑发展做出贡献。 现代化的建造方式所带来的“人与地”的分离,不应让一座城市的“绿色”断点,甚至消亡。《江苏建造2025行动纲要》提出,未来将通过精益建造、数字建造、绿色建造、装配式建造等建造方式,更灵活、多样、高效地满足老百姓对建筑日益增长的需求。这意味着,我们身边的建筑正在朝着精细化、信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十年育种,初露芽苗。武进绿建区,将赋予武进这座城市更强的“生命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