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以两国建交30周年,作为两国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中以常州创新园获国家主席习近平“点名”肯定。武进抢抓机遇,乘势而为,提出了打造“一园一城一示范”的重大战略,加快提升中以常州创新园。新的一年,中以常州创新园将怎样孕育新生,今天的《新观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创新的热土。
记者 盛娇佳:看我手上的这个小小黑筒,大家猜它是什么,它其实是一个降落伞装置,小小的身躯却可以为各种飞行器,无人机保驾护航,我们去室外看看它的大展身手。
小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晓辉:主要是通过我们自主研发的弹射技术和检测技术去实现一个自主触发开伞。它可以匹配在工业级的无人机和一些大型的无人机以及小型的火箭航天器等诸多的飞行器。
小域智能成立于2018年,是国内领先的航空器回收和无人机应急伞降系统设备供应商,致力于把飞行安全带入每台航空飞行器。公司一直以来采用以色列安可的降落伞装置,自主研发飞行状态检测及弹射技术,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目前产品已经升级到第三代,可以实现每秒100次检测飞行器飞行状态,如遇意外,伞降系统可在0.3秒内将降落伞完全弹出装置本体,起到快速保护作用。最近,公司团队正在为第四代产品而努力。
小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晓辉:我们是21年初来到中以创新园的,因为我们有相关的中以元素,来这里也受到了诸多资本的关注,更进一步的话推动我们的发展,第4代会让我们的弹射的系统会更大,然后覆盖的范围也会更高,开发像保障400公斤、800公斤,然后一吨两吨这样的一个体量的飞行设备安全
领航国际创新合作,中以常州创新园成为中以合作标志性项目。作为中以两国政府首次共同发布的支持以色列创新型企业来华发展的指南,“共建计划”由以色列创新署与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同推动落实。截至目前,园区已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155家,40个“高科技、国际化、犹太+”科技型项目成功落户,涵盖生命科学、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新材料等诸多新经济领域;并建设了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中以创新汇等一批创新平台及载体。2022年,为深化探索中以创新融合发展新模式,鼓励以色列企业在园区开展创新研发和技术合作,力争实现“中以创新合作领航者”的发展定位。今年,创新的裂变之势在园区凸显。总投资5亿元的中以国际创新村一期项目进入试运行阶段,汇集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专业技术新平台,营造独有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整个园区的“创新之核”正在崛起。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顺明: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尤其是第一个方面就是要大力招引以色列元素的项目,引进以色列的标杆型项目5个,其他类型的项目不少于10个。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引进其他的国际化的科技型项目,一年大约是要招40个左右。第三类项目就是我们现在牵头全武进区的数字经济,我们2022年我们预计招10~20个数字经济项目。
让创新项目“引得进”“发展好”,不仅需要有凤来仪的吸引力,还需要留住智囊团的实力,目前,园区已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中以创业投资基金,省科技厅还与常州市共同设立1亿元的中以常州创新园天使投资专项资金,用金融活水,让入驻园区的初创企业更好更快成长。此外,“Pheonix领航计划”、“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等政策红利全力以赴助力园区企业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
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管理办公室副主任 陈顺明:我们要准备100万美金的这样一个政策吸引力度,来吸引更多的以色列项目入园发展。针对园区以色列元素项目有一个创新12条,设立了专门的一个扶持政策,第三个方面就是建立一些基金来支持这些企业发展壮大,预计我们2022年大约能支持8到9个项目成长。
中以常州创新园打造“创新浓度最高、创业热度最高、人才密度最高”的科创型园区,“加速跑”的赛道是体现出园区对人才的重视和珍惜,依托园区良好的创新生态,这里成为了集聚人才、团结人才、造就人才、壮大人才的高地,给予年轻人施展拳脚的平台。
记者 盛娇佳:除发神器,膳食监测仪,机器人打磨站,这些呢都是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如果说这些项目和企业对接,投入到实际生产中,你会不会也对他们的产品充满兴趣呢?
在机器人产业学院的智能制造教室内,华智191班的学生尚灵虹正在测试他和团队伙伴共同研发的新成果——手机背板壳机器人自动打磨工作站。这个项目脱胎于企业的真实需求,一方面旨在提高打磨精度,解放工人的双手;另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帮助企业节约生产成本。
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华智191 尚灵虹:我的收获可能就是脱胎于这些课本,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现在企业里或者这种厂房里,他们更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再应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在企业中生产中遇到的一些困难或者问题。
2021年1月,常州大学将机器人产业搬迁入中以常州创新产业园,成为了国内本科领域第一个在产业园办学的高校,学生“沉”在企业中、“浸”在园区内,借助中以常州创新园的平台,享受企业的“项目红利”,让学生创新更有奔头。
常州罗盘星检测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周华:学生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他对学校的学习到的这些知是的深化的理解会有很大的一个帮助。对塑造我们新一代的创业领域的领军的人才是非常有好处的。
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院长 徐淑玲:有以色列的创新元素在里面的,那么政府也帮我们一起把以色列的一些创新元素一些资源导入给我们,我们自己一方面是作为导入的受众方,另外一方面作为一个链接的载体,也有能力把一些这样的创新元素在反哺到我们的学生,反哺到我们的产业中去。
下一步,中以常州创新园将进一步嫁接以色列创新基因,引进以色列优质的创新资源,打造包括江苏省中以产业研究院、中以国际创新村、孵化加速平台与展示推广平台在内的“一院一村两平台”,加速人才孵化。
江苏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陈逸:一是扩大新工科学历教育的规模和层次,二是加强打造科创创造营品牌,三是加强与以色列本土大学合作,加快课程资源的导入加大联合资源的力度加大新工科人才培养水平,中以科创学院的目标是5年内培养2000位产业创新人才,为常州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为532战略提出供人才助力。
我们欣喜地看到,如今,中以常州创新园已成为常州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主频道,并朝着中以创新合作“领航者”和“新标杆”的目标踏浪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