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红色地标 董亦湘纪念碑陈列馆 红色地标映照初心
历史潮流浩浩汤汤,“红色地标”的璀璨光芒,照亮复兴征程。位于雪堰镇的董亦湘纪念碑和陈列馆诉说着光辉历史,让董亦湘精神在这里扎根,代代传承。 山河为碑,历史作证。董亦湘的人生是短暂的,仅43个春秋,可他的人生又格外厚重,作为早期党员和党组织的建立者、传播者,他的一生都在为党旗插遍神州鞠躬尽瘁。1987年,国家民政部批准董亦湘为革命烈士。同年4月,相关部门在雪堰镇潘家桥锡宜公路南侧的后亭山上,建立了董亦湘纪念碑,碑高9.5米,由碑额、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在翠绿松柏掩映中更显庄严肃穆。 记者 张可馨:跨越88级台阶,站到纪念碑前,不禁思绪万千,心潮澎湃。碑身正面镌刻着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手书的“董亦湘纪念碑”6个金字。当年,陈云同志在得知要为董亦湘建纪念碑时,立即挥毫,因为他知道,董亦湘是中共早期著名革命家,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而自己正是这个支部的成员。 今年,雪堰镇将董亦湘陈列馆从城湾村迁到了董亦湘纪念碑旁,这里陈列着反映董亦湘革命斗争史的图片、文字等珍贵史料,生动再现了他作为早期党员和党组织的建立者、传播者参与革命的场景。走进展厅,就像走进了时光隧道,模糊泛黄的历史图片和报纸资料,把人们带回那段峥嵘岁月。 记者 张可馨:从董亦湘纪念碑沿着青石路走约200米,就到了董亦湘陈列馆,里面还陈列着董亦湘同志生平使用过的一些家具,有床柜、衣柜等,这些家具木柜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保存还是比较完好的。原本这里还有一张床,但因为有些风化了,所以要修缮之后再放进陈列馆。 风云激荡百年,董亦湘纪念碑和陈列馆凝聚着波澜壮阔的革命记忆,凝结着“大丈夫以身许国,好男儿志在四方”的初心与使命。在这里,我们可以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时代脚步,在红色传承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
“红韵绿廊”党建驿站 家门口的红色农路
重温记忆,砥砺前行。由区交通运输局精心打造的“红韵绿廊”党建驿站,通过四好农村路,串联起一系列红色点位,市民朋友们可以在漫步中,寻觅百年党史里激动人心的篇章。 记者 张朕 “红韵绿廊”全长14.5公里,是武进区公路中心精心打造的惠民实事工程,以延政西路、环湖西路为基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合,把党史放在道路实景中,集党史课堂、现场教学、绿色生活于一体,在群众家门口打造了一条靓丽的“红色农路”。 位于延政西路的红色景墙,绿树成荫,道路蜿蜒。党史文化长廊、党建主题雕塑等红色元素巧妙穿插其中,一路走来,仿佛看到革命先烈用青春年华记录的激情岁月。区公路中心深耕“至善吾径”农村公路品牌内涵,将党建阵地由室内拓展到室外、由党员扩展到群众,不论是学党史的“热度”,还是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温度”,都在此融为一体。 在红色空间宣誓点,高举右手,发出铮铮誓言,重温一遍入党誓词,依旧感觉心潮澎湃,再一次接受精神洗礼,更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传承革命精神。 记者 张朕 当红色精神与妙趣横生的现代创意碰撞,一个个精致又吸引人的红色文创就此诞生。依托花博会场馆为背景,融入了阳湖印记的红色文化长廊,增强了互动性和趣味性,让青年人对打卡红色地标更加兴致盎然。 “家门口”的红色地标,更让党史学习教育热在基层。 步入红色文化长廊,一条“微党课”浏览路线跃于眼前,厚重的历史感让党员们不由地沿着党的发展足迹向前。这一头是革命先辈的矢志奋斗,那一头是蓬勃的青春梦想,饱含着回顾初心、接续奋斗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