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花都水城,碧水含春意,城乡带诗情。在纵横交错的水系缠绕中,百河之城愈发明媚动人。近年来,武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发展,扎实开展生态河湖建设行动,沟通河道水系、强化岸坡整治,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努力营造良好的水环境、水生态,做足“水美”文章,答好“生态”考卷。
春光明媚,阳光下的白家浜如无数星光闪烁,河畔的植物早已被春风吹醒。河道边,白家浜党员河长白元大正在例行巡河,认真记录巡查中发现的问题。白元大今年77岁,2018年,武进国家高新区北区在推行河长制中发起招募“党员河长”志愿者,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这个组织,一丝不苟地履行自己的使命。
白家浜党员河长 白元大:转的时候,河滩边上有居民,东西有时候扔在河里,有时候看见了跟他们说不能倒在河里,要扔到垃圾箱里去。
此前,白家浜水质差,垃圾多,是居民绕道而行的黑臭河道。在河道治理过程中、在白元大常年巡护下,现在,河畔行人如织,享受着生态红利,大家也对党员河长赞不绝口。
贺北社区居民 王锡洪:这条河弄得很清澈,他没事情就在河边转,有白色垃圾他就自己捞,捞不到他就通知保洁公司,这个河长我们很满意。
贺北社区有大小河道27条,社区不仅聘任了24名党员担任志愿者河长,带动周边居民一起爱河护河,而且同步建立起了企业河长共治体系。688米长的沈家浜,周边分布着大大小小6家企业。沈家浜企业河长孙仲细的建材厂就在河的不远处,他在这条河边工作了30多年,目睹了周边企业给沈家浜带来的影响。
沈家浜企业河长 孙仲细:刚开始来的时候这里的水质确实很好,河中可以洗澡,河边的小鱼虾很多。经过后来改革开放企业逐步发展,外来劳动力增加,相应给河道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
2018年初,贺北社区响应政府号召,在企业家中推选“企业河长”,孙仲细认领了厂门口这条沈家浜,先后投入近20万元在厂里安装了污水截流管网,确保污水不直排入河,既落实了企业环保责任,又起到了示范引领效果。
沈家浜企业河长 孙仲细:这段时间河里的水比较可以,可以洗洗手,没问题了,以前水污染之后手都不能洗。
贺北社区河长工作负责人 贺文龙:通过企业参与河道的保护,沈家浜比原先清澈,起到宣传作用。河道的垃圾也没有原先多,沿线的企业工人往河里扔生活垃圾的习惯,也得到很大的改变。
民间河长作为行政河长的有益补充,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长效管护等工作中展现了大作为,武进的河湖治理也呈现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可喜景象。而农业复合污染控制,是业内公认的难题,有效治理将会直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在雪堰镇新康村,农田四周由促沉池、生态沟、湿地塘浜组成的生态拦截净化系统引人注目,农田尾水经过三道拦截最终注入小桥浜。
雪堰镇新康村村民 许建明:平时施的化肥,施的农药,下来的水都往河里排,一下雨就到河里。现在是经过除质过滤,再到沟里过滤,沟里再筑几道坝,再种各种草。经过三道过滤之后到河里的水就清澈了。
2017年,由武进区政府牵头组织的水专项“太滆运河农业复合污染控制与清洁流域技术集成与应用”课题,以新康村为示范点,着力解决农业复合污染控制难题。经过几年攻关,项目组形成了清洁生活、清洁生产、清洁生境、清洁管理的“四清”技术体系,打造了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从源头上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在新康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中心,工人们正在合力给秸秆“翻身”,保证其均匀发酵。针对养殖分散粪污、果蔬、河道植物等废弃有机物易污染支浜水体、产量大、难以治理等问题,项目组发展了集减排与造肥为一体的有机废弃物处理处置模式,研发高效、高温好氧发酵制备有机肥技术,因地制宜构建立体、生态的清洁家园模式。
新康农业农村废弃物处理中心负责人 钱晓林:同我们养猪场,还有其他的一些产业链全部连在一起,从加工堆肥发酵一整套,21天就出来一个产量非常之高,而且肥力非常之足的一个有机肥。
除了农田尾水、农村废弃物,农村生活污水也是农业复合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绛上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去年投入使用,通过处理农户厨房、洗涤、厕所等生活污水,显著改善了村落水环境质量,美化了人居环境。
雪堰镇新康村村民:现在河里也弄得清澈了,原来不干净。现在弄了污水处理装置。干干净净的,河里可以去洗洗。
现如今,新康村山青地绿,人水和谐,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为农业复合污染区清洁小流域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示范样本。下一步,武进将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新康”模式,不断提升农业复合污染治理水平。
“水美”文章的撰写,需要面上铺开,也离不开太湖治理的点睛之笔。2007年,武进响应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号召,铁腕治污,连续13年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全力以赴保障太湖水清澜安。在武进区藻水分离站控制室里,工作人员正通过视频监控,实时查看太湖藻情。
武进农业农村局生态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 许栋伟:太湖蓝藻在高温的情况下,它会大量的暴发聚集,在高温下,蓝藻会快速死亡,死亡之后它会把水体当中的溶解氧大量消耗,造成水的溶解氧为零,造成水体当中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引起发臭的黑水情况。
为了避免蓝藻大面积暴发,保护太湖水质,区农业农村局在凌波桥、太滆港、百渎湿地、武进港设置了四个太湖流域蓝藻重点监测点位,建立7×24小时湖面状况实时视频,实现流域蓝藻情况在线监测。藻水分离站还配备了蓝藻打捞船19艘,运输船15艘、吸藻车4辆,最大日打捞量达4000吨。2020年,武进区太湖流域打捞藻水212479吨、水草垃圾144吨,圆满完成太湖安全度夏的目标任务。
武进农业农村局生态农业服务站工作人员 许栋伟:经过十几年下来,大概从2009年到现在,蓝藻打捞开始,我们的工作也一步一步成熟,设备也在不断改进,我们可以做到蓝藻打捞的日产日清。
蓝藻,不仅要捞得起,还要用得好。目前,我区对蓝藻藻泥的资源化利用能力达每天50吨,藻泥通过添加功能菌、堆肥、二次发酵等工序,制成生物有机肥,有效解决了蓝藻的出路问题,并在全省率先实现了百分之百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治太的武进范本。
生态兴则文明兴,河湖美则生活美。在这片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土地上,希望武进各部门继续加强监测溯源,确保断面达标;加快综合治理,推进水质改善;完善防控机制,实现“两个确保”;突出长效管理,提升监管水平,让水清鱼跃、岸绿景美成为“美丽武进”的鲜明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