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也被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武进由点及面,探索闭环运行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生产者自控自检,经营者持证销售,监管者严格抽检,以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链。 上午九点,记者来到前黄马瑛家庭农场,负责人邵卫良正在打印农产品合格证。作为个人经营主体,他只需下载“农安溯源”手机APP,设置数量、客户信息等,就可以打印出合格证。邵卫良养了六十亩的螃蟹,“憨丫”是主打品牌,今年亩产达到了300斤左右,母蟹规格四两起步,公蟹都在五两朝上,最大的将近一斤。品质好,销售自然不用愁。自9月底螃蟹上市以来,马瑛家庭农场已售出一万多斤,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所有的螃蟹都是带着“身份证”,体面地来到客户身边。 武进区前黄马瑛家庭农场负责人 邵卫良:每一份螃蟹都有合格证,在上面都可以追溯到溯源地,都很详细的。因为我一直是坚持生态养殖的,以前我的客户对我有很多好评,现在我贴了合格证以后,他们就更放心了。 由于养殖面积不大,邵卫良并没有开通电商销售渠道,更多的是依靠多年来积累的老客户。在以老带新的过程中,农产品合格证成为拓宽销路的“最大功臣”。邵卫良介绍,农场始终坚持生态养殖,利用天然水草净化水质,再加上农业部门的定期抽检,他的螃蟹无论是口感还是质量都有保证。武进推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后,邵卫良第一时间响应,虽然每份螃蟹都要张贴合格证,工作量增加了,但邵卫良却看到了其中的商机。 武进区前黄马瑛家庭农场负责人 邵卫良:人家吃到我的螃蟹好吃了,他就从合格证上扫一扫,有我的联系方式,也有电话,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直接跟我联系,我的生意就慢慢推广起来了。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包含食用农产品名称、数量(重量)、种植养殖生产者或经营者信息、开具日期、承诺声明等内容。有包装的食用农产品,以包装为单位开具;散装食用农产品,以运输车辆或收购批次为单位开具,实行一车一证或一批一证。在武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的使用,已经不局限于像邵卫良这样的水产养殖户,还覆盖了水稻、蔬菜、林果等各类种植经营户,从源头推动经营者主动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把好地产农产品进入市场的安全关。 源头稳定了,流通环节也不能拖后腿。按照《武进区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实施方案》,在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衔接上,相关部门要求市场开办者,主动查验并留存入场销售者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如果销售者无法提供合格证或合格证明文件,经市场开办者抽样检验合格后方可进场销售。 作为市级精美小菜园之一,洛阳镇岑村村精美小菜园种植了品类丰富的绿色蔬菜,可满足周边百姓一年四季对蔬菜的需求。上午,小菜园负责人吴三元来到这里,精心挑选蔬菜,贴上合格证后,送往洛阳镇消费品综合市场,市场进行检验,确认菜品合格便会放行。 洛阳镇消费品综合市场主任 沈建军:经营户进场之前,我们要求他们提供合格证,如果没有合格证,我们检测中心就会进行检测,检测合格之后,公示栏进行公示,他们就可以进场。 目前,武进各大综合市场均已严格落实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确保老百姓的舌尖安全。除市场外,采购食用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企业、餐饮单位、企事业单位食堂等,也要查验供货者的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或合格证明文件。这种严格的准入准出模式,无疑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 消费者
马建波:以前没有合格证的时候,我们要问问摊主,这个菜是哪里来的,现在有了合格证,我们用手机扫一扫之后就能看到更多信息,使我们老百姓特别的放心。 一个好的市场秩序,离不开有效的监管。为了保障地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区、镇两级监管人员持续开展多角度、高频次的抽检,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秋收过后,前黄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就开启了新米的生产。上午,区农业农村局农管科及前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工作人员来到这里,详细检查合作社投入品仓库是否有违禁药品、台账记录是否规范、合格证是否正常使用,并要求负责人现场进行大米农药残留检测,按一定比例将大米和水混合,浸泡十分钟,然后将水滴在农药残留检测卡、放进检测仪,经检测,未发现农药残留。 作为前黄镇部署在大成村的村级服务站,前黄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止是做好“分内事”,还辐射、服务着周边农户,他们的农产品合格证也可以到这里打印,10月中旬设立至今,已打出5000多张合格证。目前,前黄镇共有5个以合格证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村级服务站点,覆盖2家粮食加工企业、2家林果种植经营户和1家水产养殖经营户,共打出35000多张合格证。合格证,不能“一发了事”,必须纳入常态化监管。今年以来,前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已开展例行抽检200多家次,形成了高压严管的态势。 前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监管员
王丹:看他产品上市的时候是否打合格证,每批产品都要打,我们也在这个系统里可以查到,我们进行这样高频次的监管,也是为了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让老百姓吃得放心。 今年4月起,武进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计划利用两年半时间,落实各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推动构建以合格证管理为核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模式。目前,全区已建成28家以合格证信息化管理为核心的村级服务站,累计开具农产品合格证近50万张;区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还深化合作,通过信息化管理,加强入网主体名录信息核验、源头追溯,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监管全流程、全覆盖。 区农业农村局农管科科长
邹建芬:信息化管理的手段赋能了农产品质量的安全,对于我们整个追溯体系来说,是一个健全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会联合市场部门共同来推进合格证的运行,鼓励所有的农户都能够实行合格证的开具。 下阶段,武进将继续推广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通过发放宣传册、告知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正确开具使用合格证;配齐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充分发挥村级服务站点的作用,吸取各地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区域实际的合格证开具方式;同时,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既检查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是否按要求开具并出具合格证,也要严防虚假开具合格证、承诺与抽检结果不符等行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监管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不能因循守旧,在新时代也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希望武进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完善一手抓源头生产、一手抓执法监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让合格证成为农产品安全的“助力泵”,撑起群众健康“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