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的高温天几乎将整个常州捧上了高温琅琊榜,但是随着近年来武进智能制造水平的提升,在我区部分工业企业里,建设智能车间、实施“机器换人”正渐入佳境,使大批一线工人在“不会流汗”的数字化工厂里免受高温操作之苦。
【现场】记者 谭论:观众朋友 我现在是在五洋纺机智能工厂,整个厂房内机器轰鸣,已经开工的零部件生产线上一片繁忙,包括我身后立体仓库在内的各种数字及智能装备、机器人手臂有条不紊地运转着。我们的工作人员只需要在检测间输入代码就可以对整个工厂的生产进行有效的控制。
偌大的工厂里,偶尔有三三两两的技术人员对着设备输入一串串指令代码。顾永胜就是其中一位,他告诉记者,以往经编机曲轴的加工需要人工将原材料送入机床,在炎热夏季,往往自己还没工作就已经汗流浃背,而在数字工厂,只需要操控机器就可以完成流水线的组装加工。
【同期声】五洋纺机有限公司 操作工 顾永胜:现在换了新的机床 换了机械手 节省了好多时间 一车的料做完了 我们把料换一下 节省下来的时间我们也可以做下面的准备的工序 我们干活比较舒心一点 没那么热 而且有空调人清爽一点 不容易出错 比如编程序 不容易错
在数字工厂,工人们已经被尽可能地“解放双手”,他们的工作从流水线的组装加工变为编程以及检测,总地来说,就是,每一个人可以同时操作几个机床,也确保了高峰期订单的按时、按质交货。
【同期声】五洋纺机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王水: 就目前来说 我们现在这个工厂 如果放在以传统工厂来说的话 大概需要两三百人 才能维持这个工厂的正常运转 但目前因为高自动化 智能化 现在我们一个班只需要四十到五十人 就可以满足生产需求
作为我区传统纺织企业,五洋纺机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早在5年前就提出投资1.5亿打造业内首个数字化工厂,以“智能车间”为突破口,率先摸索了纺织行业的转型升级。目前已至少节省50%的人工,提高5倍的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成品率达到99%以上。
智能制造背后的“人工转型”
智能制造也改变了窑炉工传统的工作方式,在中天钢铁集团第三炼钢厂,只要摁下按钮,就可以完成一炉钢的炼制,不仅攻克了转炉冶炼环节智能化控制难题,提升了经济效益,还减少了炉前工的劳动强度。三炼钢一共需要炼制300多种钢种,每种钢种的特性,成分和命中率都不一样,而每位炉长每天都需要更换炼制三到四种钢材,一键式智能炼钢投产,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各种数据的计算也更加精确。
【同期声】中天钢铁第三炼钢厂炼钢副工长 黄晓峰:只要按下这个按钮,一炉钢就能完成了,从整个下枪,从它的加料,它就有一个模型计算的,以前都是根据炉长经验,根据过程判断这个炉钢多少温度,都是用肉眼看的,现在有了这套设备之后,都是看电脑,再加上炉长判断,电脑自动组合一组加料模型,最优化的
为鼓励企业使用智能装备,区经信局对“机器换人”项目、首台套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实施技术改造的企业,持续给予支持。2016年,我区启动智能制造三年行动计划,当年全区新增认定市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25种。雷利电机等12个车间被认定为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全区拥有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2个,组织和指导了超过50家企业和项目参与了各级各类智能制造和技术改造专项政策的申报。
2017年截至5月底,推荐申报柳工常州机械的《挖掘机结构件智能制造车间》等智能工厂(车间)15家,申报北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车身智能制造工厂研究与应用”等3个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恒立液压高精密液压铸件智能生产车间”和“五洋纺机经编智能生产线管理系统”成功入选《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年度典型智能制造企业推进案例。
在未来,机器人会替代人工吗?武进企业给出了一个近乎方向性的答案:智能制造所伴随的并不是不再需要人,而是更合理的“人工转型”,原本的产业工人逐渐转型到技术、研发等岗位。释放“双手”的时代,更需要人脑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