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
昨天(11月17日),区长戴士福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走访调研了科教城6所高校。他强调,要促进校地双方在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合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区领导张建新、郭志贤、周复宗、刘荫梅参加调研。
【配音】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省属示范高职院校,现设有44个专业。其中,国家重点专业2个、省特色专业3个、省重点专业群4个。近年来,学院主动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与本地6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项目近200个。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建成—批“厂中校”、“校中厂”,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5%以上。在该校汽车维修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戴士福一行参观了由大三学生马勇及其团队开发的巴哈大赛参赛车辆,该车辆获得了多项专利。戴士福对此给予高度赞赏,希望同学们坚持创新,早日打造出具有市场认可度的产品。
【现场声】区长 戴士福:你在学校期间能把教学学到的知识,和产品的开发结合起来,形成这样好的一个团队,也符合现在双创的一个要求,为今后双创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配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百所骨干院校之一。近年来,学院构建“多方位、立体化”社会服务体系,组建7个科研服务团队,打造了14个国家、省市级技术服务平台,成功孵化10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家产值过亿。并吸引了安川电机等外资企业在我区投资,助推了“常州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园”的建设。
【同期声】区长 戴士福:还有一些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加紧密,你像常州机电学校和安川机器人的合作,像这种合作资源都是充分利用,发挥的很好。
【配音】
戴士福指出,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武进新一轮发展的主线,围绕创新主题,武进形成了一批优质产业,集聚了一批优质企业,打造了一批发展平台。在常高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产业转型、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为地方做出了极大贡献。目前,武进正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抓“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机遇,全力推进创新创业,希望在常高校全面融入武进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双方在人才、科研、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
当天,区领导一行还走访了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大学。
“置顶”科技创新 助力地方发展
【演播室】
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承担着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提升地方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如何实现校地互动,支持高校创新发展,成为当前及今后我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
【配音】
当前,我区产业平台相对完善,东部有常州经开区,中南部有武进国家高新区,西部有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另外有11个镇的重点工业集中区,但创新平台建设相对薄弱,原因之一便是我区坐拥“宝山”却没有用好。科教城坐落在武进,是全市科技创新人才最为集聚的地块,也是功能配套相对完善、生态环境相对优良的区域,在吸引高端人才、留住高端人才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6所高校、300多家各类科研机构,每年可以培养技术人才2万多名。近年来,部分高校已经和地方展开合作,比如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礼嘉镇展开战略合作,为当地近50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又比如常州大学正在西太湖积极建设分校,为苏澳合作园区储备人才力量,但是,校地合作的还不够多、不够深、不够广。
为此,今后三年,区委区政府将大力推进科教城东扩,规划建设5平方公里创新创业园,西至夏城路,东至青洋路,南至沿江高速,北至滆湖路,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把这个区域打造成全市特别是武进最大的创新中心、最强的发展引擎。另一方面,我区今年启动“双十百千”三年行动计划,加强与在常高校的紧密合作,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力实现“双十百千”,即紧密联系在常十所高校,重点建设武进十大产业,全力对接百名科研骨干教师,大力培育百家创新型企业,积极鼓励千名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努力推动千项科技项目,更好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武进的转化,加快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化项目,促进武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演播室】
正如新闻中所说的,我区坐拥“宝山”却没有很好地利用。一直以来,我区都秉承着“外来和尚会念经”的理念,产学研合作往往更青睐外地高校。事实上,本地高校更接地气,相互往来沟通更便捷,产学研合作更有针对性。此次区领导对常州高校的调研,必将拉开我区与在常高校的全面合作,特别“双十百千”三年行动计划,将促进我区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爆发式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