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前段时间的持续高温天气,今年我区蓝藻爆发时间提前,蓝藻量也比去年增加了20%以上。为保障蓝藻处理率,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武进区蓝藻打捞队从上半年起开始打捞,区藻水分离站也加班加点,截止到目前已经打捞蓝藻近17.6万吨,做到“有蓝藻便打捞,打捞上即处理”。
7月的持续降雨,沿湖多个城市开闸向太湖湖区泄洪,一些污染物也一并带入太湖中。随后持续的高温,让藻类疯长,藻情加重,今年蓝藻比去年明显增多。
区农业局生态农业服务站副站长 薛玲华:去年是打捞了14万吨,今年一是发生的时间比较早,气温也比较高,所以量就上去了,累计打捞蓝藻175876万吨。
虽然蓝藻量增多,但我区太湖沿线的水质却并没有受太多影响,这得益于我区蓝藻打捞队和区藻水分离站的通力配合。在九孔桥蓝藻打捞点,武进蓝藻打捞队队员们正在忙碌着,在15艘机械打捞船的帮助下,在蓝藻爆发高峰时一天能打捞3000吨蓝藻。
记者 庄旦:我现在是在武进区藻水分离站,我身边的这些池子呢,是用来处理蓝藻的,通过离心脱水等工序,让蓝藻的分离率达到95%。
打捞上来的蓝藻,被船只送到一两公里以外的武进区藻水分离站,在这里,蓝藻会被抽进池子,两次分离之后,水、藻基本上已经分开。固液分离的藻渣被一根直径约30公分的管子输送到东面的车间,从管子中被“吐”出来时,颜色已经由黄绿变成了近黑色的墨绿,从颜色、外形、味道,看起来都很像一摊摊大型“鸡屎”。这“鸡屎”却是上好的肥料,添加菌种,经过厌氧发酵等多道工序变成了棕黑色的有机肥,便于周边林果、蔬菜灌溉和农作物施肥。
区农业局生态农业服务站副站长 薛玲华:把蓝藻通过管道输送到池子里,利用絮凝两次分离,达到95%的去除率,一部分尾水达标后直接排放太湖。出来的藻泥我们运送到旁边的配套工程,废弃物利用中心,做成有机肥,把蓝藻实现100%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据了解,武进区藻水分离站建于2009年,投入1500多万,是我区唯一一家集蓝藻打捞、处理、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处理中心,实现了蓝藻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运用,目前日处理蓝藻能力达1000余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