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湖塘老街的“前世今生”

武进新闻 2024-09-09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在我区“C位”腹地,一条大隐于市400多年的湖塘老街,曾是昔日常州南门外最大的商业街,如今老街现状如何?本期《新观察》让我们一同探访湖塘老街。
湖塘老街位于大通河两岸,东邻湖塘河,西靠武宜路,南至米市弄,北到聚湖路。《湖塘镇志》中这样写道:“至明末清初,湖塘街市已初具雏型。”
彼时,湖塘南街、北街商铺林立,有糟坊、土布、铁铺、染坊、米摊、竹木、银饰、茧行等店铺200多家。20世纪40年代初,竖街向南延伸,形成湖塘街、桥北街、桥南横街及米字弄,湖塘因此被誉为“常州南门第一大镇”。1953年,民间筹资将老街从2米拓宽至7米,条石路面改成麻石路面。至1979年,老街白天人流熙攘,入夜万家灯火。
记者 何晓丹:如今400多年过去了,湖塘老街样貌、人气如何呢?
清晨,湖塘老街一条卖菜的窄弄堂里,人声鼎沸。摊位与摊位间紧紧相连,锅碗瓢盆、蔬菜水果、鸡鸭鱼肉,样样俱全。这些菜贩中大多都是农户,有的已扎根老街卖菜二三十个年头,菜品从田里现摘现卖,新鲜实惠。砍价、幺秤、递钞……比起便利店,这里一晃神就像回到了十几年前。
商户 刘丽平:在这里卖了7、8年了,租金还公道。我们一般(早上)5点多钟就开始卖,至少要卖到9点半。以前人少,现在人多了。
物美价廉的食材,让老街成为周边群众常来“打卡”的“明星集市”,外加便宜的租金,商贩们也愿意长久在此经营。早市过后,老街重归宁静。时光冲刷下的老街,石板路意境幽古,店铺楼参差错落,百年老宅雕梁画栋,在这里,时间被按下了暂停键,踏进其间仿佛一脚踏进了上世纪80年代。
老街内有白铁、钟表、刻字、木工等传统手工业,也有日用百货、浴室、咖啡馆、花店等新式小店。一条老街浸染了城市的地域风俗、风情和风味,让人情不自禁想走近它的身边。
商户 王国平:16岁学手艺(配钥匙),正式做是20岁,马上要50年了。一直做到现在了。老街上没有变化,还是这个样子,虽说人不多,但是店都开满了,有的生意还好的。
今年70岁的王国平是坚守在这条老街上为数不多的老人之一。店内,大大小小的白铁皮器具,洒水壶、漏斗、把手……这些物件全由他一敲一打制作而成。如今他依旧每天早上6点就从卜弋桥家中出发,坐上最早的一班车,穿越城市到达老街开门迎客。
老街里最多的就是老渔具和五金店,渔具店外挂满白绿纱网,以及各种钢丝绳、钓具等,五金店里老铁锅、竹制蒸屉、铁簸箕、竹子锅刷等淘汰了几十年的老物件依旧在售卖。这些老店大多没有店名,也无法准确定位,想要找到心仪的工具就必须深入老街挖掘一番。穿过巷道是常州最早的“中国人民银行”旧址。今年71岁的水云苟是街上的“老人”,谈起记忆里的老街,他滔滔不绝,也唏嘘不已。
市民 水云苟:年轻的时候就经常来老街玩耍。(现在还尚存)那个时候的银行,那个是正宗的银行。(路面是)过去就有这样的地面(石板路),现在是破坏了,有凹坑,还有汽车时常压过。
湖塘老街是我市为数不多的百年老街之一,是《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中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塘老街曾一度是武进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它包含自然环境、乡土建筑、民居遗存等等,这些物质的、非物质的传统习俗延续和传承了武进独特的历史文化,组成了老街生生不息的记忆。然而,在历经百年风雨变幻后,老街逐渐褪去了昔日繁华的外衣,建筑摇摇欲坠,配套落后、环境恶化。
武进区采艾兮汉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始人 吴春燕:2016年就来到老街了。当时我们来老街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理解说你们搞文化的到老街去干什么。老街虽然破落,你的文化哪里不可以做对吧?尤其是我们作为汉服社的话,汉服它本身就是一件很亲民的衣服。
吴春燕是常州人文始祖延陵季子第90世孙,也是常州吴地礼仪习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回忆,刚盘下这间屋子时,屋顶破败,门基本已经烂掉,楼板也有不少窟窿,用心修缮过后,老房焕发新生。如今,随着传统汉文化的推广,更多年轻人走进店里、走进老街。但眼下仍有很多屋子无人问津,或是被披上“现代”的外衣,吴春燕对此也感到可惜。
武进区采艾兮汉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创始人 吴春燕:我来的时候很多都是那种木排门,老式的那种门,现在慢慢的因为你不去保护的话,它被铝合金的代替了,很可惜,所以也是要刻不容缓去加强文物保护,文化保护资源,保持它的原汁原味的同时,我们搞一些这种人文景观的,挖掘它的历史文化。
在采艾兮汉服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对门,挂着旧牌匾的“康乐茶店”如今有了新用途,作为常州单银娣艺术研究院,目前拥有常州乱针绣、常州木版年画、常州剪纸、常州砖刻画等传统美术非遗项目。店内陈列的百年年画刻画时代印记,诉说着不朽的故事。
常州单银娣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张振宇:(开了)两年不到一点的(时间),我们会开展一些比如说年画的制作,然后套印一些作品,然后剪纸、泥塑、掐丝珐琅的一些手工艺的活动都在这边。希望有更多的文化点位落户到这里,打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这样的一条老街。
复兴老湖塘地区的城市活力,一直是城市的呼声,更是市民的心声。传统技艺、民俗表演等文化载体的出现,为老街在岁月沉淀中带来丝丝生气。同时,一些90后的年轻人还自发将老房子爆改成为“网红店”,打造橘猫茶馆、屋顶咖啡馆等小店,让旧时光得以新生。不过,如何系统性地改造提升?还需从长计议。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葛金华:我发现(湖塘)老街比较特别,已经被我们完全的城市化包围,它的规模比较大,我觉得需要做一个首先是摸底式、清查式的文化生态的调查研究,去把它这个特质和特色特点梳理出来。可以做主街区,然后交叉的一个副街区,主街道上可以做成明清为主的,副街道可以参考嘉泽90年代印象或者是老街印象。(另外)比如说在我们的湖塘老街里头,实际上也是有烈帝庙的。我想这个庙我们可能要去找到它,恢复它。
既要看得见烟火,也要留得住乡愁。如何真正“唤醒”老街区?葛金华表示,后期老街的可持续运营更为重要。
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院长 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葛金华:过去我们更多的一种模式是政府主导,那么就进行了一些拆迁对吧?有的新建,有的是翻建,最后慢慢时间长了以后还是恢复到原来的样子。第二种模式实际上常州市场也已经在逐步推行了,类似于青果巷和焦溪古镇的这样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就是成立一个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公司通过资本运作的方式,筹集一大批的资金,足以可以去完全改造景区,聘请专业的人士去把它运营起来。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像)嘉泽片区,做一个叫瞬间的定格,可能70年代生活在这儿,它有影剧院、粮仓。那么我想在(湖塘)这个街区当中其实可以探索一些很多其他的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