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有只彩凤凰

时间:2018-01-17  来源:央广网  作者:阳湖网

W020180117334617543760.jpg

    有人说,旅行,不过是从自己熟悉的地方到别人熟悉的地方。但对于我来说,旅行的意义,或许是把生命和故事,说给山川湖泊、森林草原听。
  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非去不可?当小伙伴发出一同前往泸沽湖的邀请时,我心中的小气泡立刻翻腾起来:一定要去!湖南卫视《亲爱的客栈》热播,我早已“种草”了这片世外桃源。这次旅行,不再是我内心的宣泄与诉说,或者与世界隐秘地对话,而是在静谧的云起之处、仙归之乡,把自己完全交付于此,认真地聆听一段故事,收藏一段时光。
  初见惊鸿
  进入泸沽湖需要翻山越岭,用山路十八弯来形容毫不过分,狭窄的盘山路一圈又一圈,好像永远也看不到头。当大巴车在山岭中盘旋蜿蜒几个小时之后,高原之上那一泓澄澈幽蓝的湖水瞬间惊艳了我们。
  这是镶嵌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的高原湖泊。那湖水便是海拔2690米的泸沽湖,那山峰便是海拔3754米的格姆女神山。站在温柔波浪拍打的湖边,眼前是野鸭的自在游弋,午后阳光铺洒,褪去了冬日里的寒气。
  这时的泸沽湖,醉倒每一位到访的游客。无论是清凉肃穆的秋山,还是落英缤纷的湖滨山杨,无论是卧在瓦垄间的残红,还是泊在岸边束桨待发的猪槽船,都让人觉得,似乎脸庞都能感受到泸沽湖的吹气如兰。湖面,蓝汪汪,浮着几条去留无意随水西东的猪槽船,“鸢飞戾天”的你,“经纶世务”的你,也只有醉景而忘身,望湖而息心,感觉不到时间的流淌,只有与自然万物心灵相契的宁静。
  千百年光阴如水流过,人世间几度沧海桑田。泸沽湖畔,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摩梭人依旧传承着远古时期的古老民风与习俗。据文献记载,摩梭先民源于古羌人的一支,他们沿着一条被称为“西南民族走廊”的崎岖道路,择沃土而栖,逐水草而居,最终在川滇之间的山水中找到了他们新的家园。
  走婚桥位于泸沽湖东南水域的草海区域,是泸沽湖上唯一的座桥。这里至今仍保持着古老的“母系大家庭”和神秘的“走婚”习俗,被专家学者誉为“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活化石”和“世界最后的女儿国”。夜幕降临,走婚桥上或许还来往着“阿肖”的脚步声。
  最后的女儿国
  男方到女方家上门走访、住宿,次日清晨回到自己家中,这种“男不娶,女不嫁”习俗就是“走婚”,有着“走婚”关系的男女被称为“阿肖”。外界对摩梭人的“走婚”有许多误解,以为可以今天走这家,明天走那家,似乎既随意又浪漫。实际上,摩梭人的婚姻虽无登记领证的法律约束,但从一开始就是十分严肃的。“一个小伙子看上一个姑娘,即便是姑娘也中意了小伙子,也不能立刻开始走婚,而要经过‘佐佐噶’的方式定情,这其中没有经济、门第的纠葛,男女关系更符合人性的天然本质。”当地的摩梭阿姐告诉我们,“走婚”虽然暮合朝离,却非常稳固。
  静卧在群山环抱之中,泸沽湖宛如一片坠落人间的星辰,如此宁静,又格外璀璨。古寨依山,炊烟袅袅,渔舟唱晚,朗月与繁星在深蓝的夜空下闪耀。在阿姐的带领下,我们有幸家访了当地的摩梭家庭。
  摩梭人的母权制遗风,被世人称之为“母系社会的活化石”,这在木摞房组合而成的四合院中可窥见一斑:摩梭人之家,由最年长的老祖母掌握权力,居住于独立的祖母屋。屋外,还堆放着猪膘肉。这是将整猪骨骼除头骨外全部剔除,挖出内脏,填入食盐、花椒等调料后缝合后晾制而成的美食,更是摩梭家庭财富的代表。进入屋内,火塘里的木柴燃烧着,为清冷的冬日增加温度。这个永不熄灭的火塘,象征家族的永续传承和红火兴旺。“来的都是客”,我们也被请到火塘贵宾位上就坐,真切地感受到了摩梭人的热情好客和博爱之风。
  得益于适宜的气候,四合院内的一盆盆多肉植物长势喜人,呈现出饱满的生命姿态。头上的二楼便是成年女性的住所,被称之为“花楼”。走婚初期,小伙子一般都是在黄昏后从外开的窗户爬进姑娘的闺房,凌晨离开。有一首摩梭民歌唱到:“阿哥啊阿哥,月亮才到西山头,你何须遑遑的走”,这大概就是旧时花楼走婚的真实写照。
  再见倾城
  都说清晨的泸沽湖最美,天空刚泛起鱼肚白,我们便早早来到草海码头,坐上猪槽船前往湖中央。所谓猪槽船,其实就是摩梭人的独木舟。它是由两人合抱的大树砍削而成,轻巧灵便,但也要注意保持平衡。
  清晨的泸沽湖只有零度左右,猪槽船一前一后两位船夫摇着桨。两旁的芦苇上覆着白霜,野鸭悄悄地躲在草丛中不肯轻易露面,这时,便忽然体味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随着涟漪逐渐扩散,我们沿着草海里的水路向前缓缓摇曳,浓重的雾气中只听得到摇橹声。似乎是寻着声音,海鸥盘旋在船周,啾啾鸟鸣中,一转头,太阳就已经从山头跳跃而出,阳光顿时铺泻在湖面,整个泸沽湖明亮耀眼,波光滟潋。白云出岫,高山和湖水深情对望,给人“再见倾城”的震撼。
  千百年来积淀的人文精髓与泸沽湖旖旎福州别名榕城,以榕树繁茂著称。假如你来此地深度旅游,会发现城内屹立着一只彩凤凰,它承载着榕城悠久的人文历史,闪耀着中华文明的夺目光芒。乌塔是其首,乌山为其身,与二者毗邻的三坊七巷,宛若张开的双翅和两条五彩斑斓的尾翎。
  唐朝贞元十五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用青色的花岗岩砌造了一座“贞元无垢净光塔”。因塔身略带黑色,故名乌塔。作为福建省最早的石塔之一,乌塔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与其说它似一位古朴的老人,见证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不如说更像凌空高耸的凤头,引领身躯和尾翼迎接新时代的辉煌。
  从乌塔西行,沿石阶拾级而上,便步入乌山景区。相传汉代何氏九仙曾于重阳节在此登高揽胜,引弓射乌,遂得名“乌山”,又名“乌石山”。山中道路盘曲,怪石嶙峋,榕树参天,林壑清幽。名胜古迹比比皆是,文化底蕴分外浓厚。
  乌山东麓有天香台,向西望可见冲天台。台畔矗立两方夹峙的大岩石,石顶横亘着一块天然条岩,人称“天台桥”,极险。据说只有“肯舍身”的人才登得上去。累累巨岩为古代文人墨客铭石题记提供了条件。摩崖石刻在乌山随处可见,多达200余方。首屈一指的当推唐代李阳冰所书的24字小篆《般若台铭》,笔体圆润秀丽,乃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摩崖石刻之一。
  除了供游人观景和休憩外,还具有缅怀先贤的功能,这是乌山一些名亭的不寻常之处。万历年间,闽中久旱,颗粒无收。当时正在菲律宾经商的华侨陈振龙,冒着风险将红薯种苗藏在竹筒和篮子里带回福州,试种成功后报告福建巡抚金学曾,由其引导百姓栽种,从而帮助灾民度过了饥荒。“引薯乎遥迢德臻妈祖,救民于饥馑功比神农”,先薯亭上的这副楹联表达了民众对陈振龙和金学曾的崇高评价和感激之情。明嘉靖三十七年,倭寇进犯福建,福州危在旦夕。当时任指挥佥事的黎鹏举亲率水师出征,取得八战八捷的战果。他继而挥师北上,大败倭寇,从此福州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当地民众为了纪念这位抗倭英雄,在山中神光寺后的岩石上镌刻下“黎公在,乌石在”六个大字,并捐建了“黎公亭”。
  当你游兴未尽地从乌山北麓下来,迎面是以青石板铺路、商铺云集的南后街。以它为中轴的这片历史文化街区,西边并排三座坊,东边分列七条巷,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是少有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
  三坊七巷起于晋,完善于唐、五代,明清达到鼎盛。这里的宅院厅堂普遍属于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连接廊、榭形成高低错落多变的格局。木格窗扇雕饰多样,对称或不对称的疏密有致,动感十足。建筑外墙呈流线型,彩绘翘角两侧对称,状似马鞍,展示了福州古民居的独特风貌。
  令榕城人引为自豪的是,三坊七巷自古以来鸾翔凤集,从这里走出了一批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和贡献的历史伟人。如唐末黄巢军入福州,命义兵“灭烛而过”的大儒黄璞;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末主持虎门销烟、勇于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人称中国“船政之父”的沈葆桢;《天演论》的翻译者严复……
  在南后街与杨桥巷的交界处有一家宅院。进大门,天井里伫立一尊英武青年的半身塑像。其人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此地是他的故居,也是其堂兄林长民的祖宅。1919年5月2日,林长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揭露巴黎和会的外交黑幕和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他的爱女就是建筑大师、文学才女林徽因。著名女作家冰心幼年也曾在这里生活过。像这样一宅出四杰的居所,古今实不多见。
  漫步三坊七巷,你仿佛乘坐彩凤腾飞的翅膀,抚摸着美丽的尾羽,能够体察出绵延千载流淌的文脉,更能感受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浩然正气。它动人的情怀,催人奋进。的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早已吸引了各路探险家远道而来。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20世纪初,人类学家、植物学家和探险家约瑟夫·洛克。洛克在此一住就是27年,随后写下了《中国西南的古纳西王国》一书,他在泸沽湖的探险经历以及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的系列文章和图片,激发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创作灵感,闻名遐迩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横空出世,成就了西方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美丽传说,掀起了全世界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湖底的水草摇曳生姿,一叶叶小舟荡漾湖心,令人迷失在天人合一的画面里。正如洛克在《贡嘎岭香巴拉,世外桃源圣地》一文中感叹道:“在这个世界里,有什么地方还能有如此的景色等待着摄影者和探险者”……(文海南日报记者 赵优 图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


备案号:苏ICP备10099057号   公安备案号:32041202001208号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常州市武进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