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网讯(记者彭扬)4月6日,古城镇保护专家阮仪三来到安徽蚌埠龙子湖畔的“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考察这里古民居保护的新动态、新模式。而就在最近这一个月内,来到古民居博览园的业界专家学者、文化演艺界知名人士就有十余位。大家都渴望在此探寻日渐消逝的历史,也都想要看到被拾起的乡愁未来该走向何处?
古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已得到遏制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而就在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也是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时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减少到270万个,10年里有90万个村子消失,平均每天有将近250个自然村落消失。记者了解到,我国自2012年起抢救性地启动了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经过3年努力,我国传统村落快速消失局面得到遏制,开始迈入保护、改善和复苏的阶段。截至目前,我国已公布4批传统村落名录,4153个村被纳入保护范畴。
但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在许多已经开发了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为了保持村子的原汁原味,有不少原住民依旧生活在村中,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游客的大量到访,有的村民看到了其中的经济利益。旺季一房难求的局面,让他们开始大肆拆建,而拆掉的老房子很多都是有价值的古建筑。
原址开发与异地重建是当下保护模式
安徽宏村自启动世界遗产动态监测后,整体管理较之从前更加规范,村中心区客栈老板告诉记者,现在村里居住的70%都是本村人,有些之前出去打工的,看到宏村越来越好,也都回来自己做生意,逐渐富裕起来。负责宏村运营的京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营销总监黄洁告诉记者,当地政府会定期组织村民开会,强调遗产保护的问题。划定为遗产保护的宅院一旦屋面楼体需要修缮,政府会和房主商定一个出资比例,及时维修。而一般性老宅子只想在房屋上拆建,都必须上报政府审批,房主无权处置。现在,许多村民已经在景区周边购置了大房子,建造有规模的高档旅社,专做来宏村写生的学生生意,既保护了老宅又不影响挣钱。
宏村模式在国内古村落开发中效仿者无数,而位于安徽蚌埠龙子湖畔的古民居博览园则可以说是异地重建的代表,这里收藏着来自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山西、河南、陕西等地的450栋古民居。在离博览园不远的修复仓库里,搁置着从全国各地运来的古建筑的零部件,这些被许多人认为的“烂木头”,在全国政协委员、古民居博览园建设者马国湘眼里都是有故事、有回忆的。马国湘告诉记者,最初抢救古民居时的想法很单纯:“只要是爷爷奶奶留下来的东西,无论好坏美丑,都有他们生活的印记,都有儿时的记忆,丢弃不得。”如今,这些古建筑有些可以住宿,有些用作饭馆茶肆,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异地重建的古建筑群落,既有徽派古建群、江南枕水人家,又有闽南古村落、巴楚吊脚楼。
警惕破坏性投资 制度亟待完善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村落中“空巢村”现象异常普遍。例如在广州的好几个明清时期古村落,有一小部分还有原住民,有一些就已经完全荒废。江西婺源县委外宣办主任吕富来也表示,如今留守农村的大都为老人和年龄很小的小孩,古建筑的平时维护力量显得很单薄。与此同时,古建筑保护的法律依据不足也是导致保护难度大的原因之一,《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只能对文物和历史文化名村的建筑进行保护,而对古建筑却没有明确定义。
中国“村落保护第一人”冯骥才表示,虽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能够使村落的传统文化被大众共享,也能使村民迅速脱贫致富,但许多传统村落村民尚未形成比较强的保护意识,保护的方法尚未普及,开发商就带着热钱上马旅游项目,管理权落到了投资方手中,而最求效益最大化的投资商,往往对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资源使用不当,反倒造成了新的破坏。
要想避免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出现同质化、商品化的传统村落,保护原有的村落文化不被肢解、异化和歪曲,首先,要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未经批准不能开展旅游。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其次,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前题是必需按照国家的保护规定与标准制定严格的保护规划和旅游规划,报请国家管理部门核准,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需经过培训,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的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第三,监管工作要落实到县一级,传统村落的管理权不能归属投资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