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观察》课堂搬进田间 武进中小学生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
时间:2020-06-29 16:42:36 来源:武进新闻 作者:阳湖网 |
|
今年,国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并把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武进,不少学校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正确认识,用劳动教育筑牢立德树人的基石。 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日趋受到重视。雪堰中心幼儿园以劳动农耕教育为指引,关注幼儿当下的需要,通过以情触动、以行推动,从“感知-体验-实践-巩固”循环上升的模式,开展了一系列的劳动教育课程。走进雪堰中心幼儿园,一些孩子正在给桃子包上纸袋,防止未成熟的水蜜桃被虫子咬;还有一些孩子拿起竹竿,熟练的敲打菜籽。 雪堰中心幼儿园学生
周培渔:今天我和班上小朋友一起打菜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事情。 雪堰中心幼儿园学生
董奕辰:我们收获了劳动 很开心。 雪堰中心幼儿园开辟了一片4亩地的种植园地,命名为“大水牛基地”。小班种瓜果,大班种小麦、水稻。每个班级认领一块地,枇杷、油菜、桃子都是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种植的,等到成熟的时候再由孩子一起采摘、清洗、烹饪、品尝。 雪堰中心幼儿园园长
殷滔:让孩子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情况下,跟着我们来学习种植,让孩子在劳动教育当中,体验自然当中每一个生命成长过程,来感受劳动的快乐幸福。 自开园以来,雪堰中心幼儿园就以课程为主线,将劳动教育贯穿始终,源源不断地给孩子们提供充分自主、自由创造的机会,让孩子们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经验,在劳动中获得自信和满足。 雪堰中心幼儿园园长
殷滔:比如说孩子在劳动过程当中,他需要观察去探索,促进他科学领域发展,他要去跟孩子进行交往交流,这就还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一些语言领域,艺术领域。 小学阶段是培养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前黄中心小学结合本地乡镇特色,创新劳动教育模式,将实践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让孩子们挥洒汗水,收获体验,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日前,前黄中心小学的教室里,老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电动桑剪的使用方法、修剪桑枝的注意事项。20分钟的室内课程结束后,学生们又来到位于丁舍村的合作桑园,拿起工具、动手实践,在与泥土、桑树、劳动工具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劳动的乐趣。 前黄中心小学学生
李诗韵:我觉得这个课程开拓了我的眼界,让我不做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书虫,也让我有了一次新体验,学到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今年,前黄中心小学把劳动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前黄桑葚种植特色农业,建立课程基地,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协同指导;组织学生开展桑葚采摘、养护、桑葚膏制作、桑葚药用价值研究等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实践过程中掌握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兴趣,磨炼坚强意志。 前黄中心小学副校长
童立骏:今后我们学校还将进一步借助地方特色文化,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劳动教育系列化课程化,使广大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近年来,武实小分校也是花心思、花功夫,为孩子们打造了“上善农场”实践体验基地。初夏是蚕豆大量上市的时节,看着农场里饱满的蚕豆荚,孩子们心中充满着采摘的欲望。在班主任的组织下,学校三(5)班的采摘活动开始了。有的孩子用镰刀锄,有的用手使劲拉,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功夫,就把一大片蚕豆梗都收割了。 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学生
刘兴:比较好的方法是先拿起一个蚕豆,然后把它双手握住、一扭,然后再把旁边一抠、一挤,一个豆子就出来了。边上两个豆子中间裂开了,在沿着裂缝一撕,另外的豆子也就出来了。 加入武实小教育集团以来,分校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并思考环境育人,深度开发“上善农场”综合劳动实践基地。目前,农场已成为培养孩子们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载体,为孩子的个性成长、优质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营养。 武进区实验小学分校老师
杨帆:通过我们学校开展的新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们明白了,人生如田,如不打理,则废如荒园,在付出与给予的过程中,在对生命的敬畏和惊喜中,孩子们懂得了责任和担当,体悟到了感恩,更从劳动中汲取了智慧。 中学课程繁忙,但劳动教育也不能缺位。在洛阳初级中学校园一角,20亩的“阳光农场”被分成24块地。除了初三年级,初一、初二年级每个班级都分到了一块地。结合二十四节气农时农事,每个班级自主发挥,一班一品,种植花生、玉米、山芋等……老师们可根据农作物的实际生长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到农场劳动,做好施肥、除草、收获等田间管理工作。这片原本的闲置空地,已经建成“果蔬种植,科普研学,农耕体验,劳动教育”一体的综合实践基地。 洛阳初级中学学生
陈景怡:我觉得可以增长我们日常生活中种植能力,让我们体验农民的生活,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生活状态。 洛阳初级中学学生
周其源:让我们同学体会到了农民耕种辛苦,激发学习斗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单一学习生活增加乐趣。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先辈们传下来的家具、农具逐渐消失,农村学生对这些物件逐渐陌生。为此,洛阳初级中学专门腾出教室作为“农耕文化陈列室”,发动师生和家长搜集各种农具和农村物件。学校还开发了校本教材,将农耕文化和实践体验融入教学。不仅如此,学校还将“农耕文化”融入到了每门学科中,教学效果明显提升。通过对种植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写作的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有“厚度”;美术课上,学生写生有了地方,手工制作种类也丰富了;老师上生物课,带学生体验观察有了好去处,满足教学需求。 洛阳初级中学党政办主任
戈颖娟:劳动课程也是我们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我们本身学校有农耕社团,每个星期四都会有农耕活动。我们把劳动课程放到了每个班级,这样学生在劳动过程亲近了自然,享受了劳动的快乐。 劳动教育,不是建一个菜园子或是一个农垦基地,更多的要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班级建设,融合在家庭教育中。希望全区各类学校,克服劳动教育淡化、弱化和虚化的现象,进一步规范劳动教育课程,探寻本源、优化内容、遵循规律、明晰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更好地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