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平:创造奇迹的工程师(一) |
时间:2020-08-01 20:30:12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梦想的实现需要奋斗。袁隆平的奋斗实现了让国人吃饱饭的梦想;李娜的奋斗实现了捧回大满贯奖杯的梦想;航天工程师的奋斗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在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天堑变通途,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陆路车程由3.5小时缩短至约45分钟。这个梦想从提出到实现,三地人民足足用了35年。这就是我国新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被誉为世界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今天的访谈,我们将走近一位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工程师——武进洛阳人刘亚平。 【VCR1】 港珠澳大桥通车现场 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跨海大桥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这奇迹的背后是中国的同心、自信和复兴,是几代大国工匠们的心血和牺牲。大桥背后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故事,而其中有一位全程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工程师,叫刘亚平,是咱们常州武进人。1962年出生的刘亚平是家中的第二个小孩,他还有一个哥哥和弟弟,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村人。在那个极其物质匮乏的年代,很多人连温饱都没办法解决,但刘亚平的父母坚持让家中的孩子进学校读书,年幼的刘亚平很珍惜这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在洛阳镇上完了小学、初中和高中。1979年,刘亚平考上了大连工学院,离开了家乡。 【访谈现场】 刘亚平:我是地地道道的武进人,我的家就在这洛阳镇刘家头。我是1962年生的,我一开始小时候是一到四年级是在村上念的村小,我小时候的时候,不能说穷到吃不饱穿不暖吧,但是确确实实是那种环境,在教室里头我记得特别清楚,外面下大雪,我们教室里面在下小雪。因为那个时候是砖瓦房,雪就会从瓦里面钻出来,所以外面下雪的时候,我们课桌上面都会留下一层雪,你就想教室里面到底是一个什么温度,现在都不会了吧,都看不到那种环境了。然后五年级去到洛阳镇上的小学,在洛阳镇上完了初中、高中。因为我的高考成绩就超过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不是很高,因为我们江苏人也不是特别愿意离开家乡,所以我就找了都是我们江苏的非重点的一些大学,后来我的老师,我的班主任老师给我填进去的,给我在上面填了5个重点大学志愿。说实在话拿到大连工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大连在哪,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学习知识面特别广,拿了通知书以后,我赶紧找了一张中国地图,看看大连在哪,一看离家那么老远呢,但是能走出农村,去上大学已经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所以家里面也特别高兴,终于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了,所以在1979年的时候,我就离开了江苏,离开了武进,去了大连,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应该说这个港口工程专业我还是挺喜欢的,它包含了力学,水利学,土木学,结构工程学,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工程类的专业。在大学三年级快结束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学校可以考研究生,我们几个力学专业的老师,就说刘亚平你的学习成绩还不错,想不想考个研究生试试?所以我也就抱着试试的心态,考了一下硕士研究生,一考还就考上,我们30个学生就考取了我一个硕士研究生,在上硕士研究生过程当中,我的老师后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国藩老师,他就告诉我,你的学习不错啊,各方面都挺好,科研工作都做得挺好,要不你考我的博士吧,正好那个时候赵老师开始招博士了,所以我就很快的从硕士变成博士,这样的话我在大连理工大学呆了10年。 【VCR2】 1989年,作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博士毕业,刘亚平踏上了工作岗位,追随爱人来到天津工作,在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下面的天津港湾研究工程所从事结构工程的研究和检测。天津港湾研究所是一个紧密结合港口、海岸、海洋及其它土木工程实际,门类齐全的综合研究所。 1999年,刘亚平被调到研究所的上级单位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从事技术开发。说起这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在基建领域那可是大名鼎鼎,是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创建于1945年,是新中国第一支筑港队伍,素有“筑港摇篮”之美誉,也正是在这里,刘亚平与之后的港珠澳大桥结下了缘份。 【访谈现场】 记者
田雨婷
:大连到天津,是什么契机让你来到天津工作的呢? 刘亚平:这个还是和我的家庭有关系,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博士期间,我的爱人,我们大学是同班同学,她先分配到天津工作,所以我是跟着家属走的。当时两地分居也很痛苦,所以就是跟着一方走。在天津呢,我是那个时候叫交通部第一航务工程局下面的一个科研所,天津港湾研究工程所,我去了那里,从事结构工程的研究和检测,那么在从事这份工作呢,我又做了10年。到1999年的时候我们一航局,相当于是这个单位的上级单位,原来天津港湾研究工程所的上级单位,正好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所以就把我从天津港湾研究工程所直接调到局总部,从事技术开发,管理工作,所以我去的是一航局,技术开发处做管理人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