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进人刘晓平:从文艺青年到建筑大师
他是来自武进的“农村青年”,从小就展露出绘画天赋,是小伙伴眼中的“孩子王”。初中毕业被保送到省前中,高考志愿只因内心有文艺青年的向往,去看看大海。歪打正着,与建筑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大型访谈节目《武进人》,今天我们与刘晓平面对面。
2019年12月8日,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迎来了80周年校庆的日子。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校友欢聚一堂,祝福母校80华诞。与此同时,在学校高三(2)班的教室里,89届(2)班的“毕业生们”,正在举办一场简单又温馨的30周年同学聚会。见到熟悉的同学和亲切的老师,49岁的刘晓平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刘晓平
我们以前晚自修,高个子同学望风,后来他(班主任)就从这个后花园过来,看到了不说,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不点名的,就点到一下,昨天晚上谁谁谁做什么动作,所以你再也不敢了。包括我们班主任也是最亲密的,家里我们经常去,在读书的时候也经常到他家里去,师生一家, 刘晓平化学老师
刘晓平,芙蓉人, 刘晓平 这是我们的化学老师,你看上去还蛮年轻, 记者
化学老师还记得刘晓平, 刘晓平的化学老师 记得肯定记得, 记者 那时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啊? 刘晓平的化学老师
非常优秀的学生,我记得非常清楚的,高考下来评估分数,估计590,后来,是592,就差两分,很厉害,对自己非常有自信
1971年出生的刘晓平,是横山桥镇芙蓉人,家中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一个大他两岁的姐姐。如今,刘晓平的父母已在上海定居,姐姐刘晓云则一直生活在芙蓉。位于芙蓉刘家村36号的这间民宅是姐弟俩出生的地方。刘晓云说,房子进门的这间屋子,是他们的家吃饭和招待客人的堂屋,穿过中间的明堂,就是一家四口的卧室,小时候,她和弟弟是睡在阁楼上的。那时,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母亲是村里的妇女队长,两个人工作都很忙。所以一直是姐姐带着弟弟长大,而从小刘晓平就是一个机灵、好动、极具绘画天赋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一路开启“学霸模式”。
刘晓平叔叔 刘亚德
他这个人从小就很要好,根本就不要大人怎么管,他很有钻研精神,爱做手工一类,随便什么东西他都愿意做,所以很向上的,他跳了两级,小学里面跳了一次,那个时候还有跳级制度,他跳了两次级 刘晓平姐姐
刘晓云
这里以前全是鱼塘,鱼塘的边上,现在看不出了,以前都是那种小的路,我的弟弟很机灵、灵活,骑自行车在这个鱼塘边上,一圈又一圈的,我看着很害怕,我就没有他那样的本领…他还会做那种可以放到河里面去开的轮船,小朋友就都跟着他,很好玩的那个船,可以开出来…他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小学的时候画的画就一直贴在我们家的墙上,画的108将,照着小人书上画的,画的很好
刘晓平
记得第一幅让老师不敢相信是我画的,是临摹的一个连环画上的人物,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坐在一个桌子上,老师专门拿着那张画,来问我的父母,是不是你们有人替他画的。然后,从那以后父母也开始重视我的这个特长,给了我一些纸啊、笔啊,然后我就见什么画什么 记者
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建筑感兴趣的?高考的时候怎么想到要报厦门大学?建筑学专业在当时是不是还有别的选择或者考虑? 刘晓平
全部是歪打,后面的结果是正着,我们那一届是89级是唯一的高考成绩出来以后,自己再填志愿,所以我们非常清楚自己能上什么样的学校。我应该考的也还不错592分,然后加常州市优秀学生干部,一共602分,也能上清华线。但是像东南大学、交大、同济都是随便填,那时候(录取线)也就是在550分、530分。所以回家就和父母和长辈商量,说学医,活到老用到老,越老越香,所以就填了南大的医学系,七年制本硕连读,应该也是铁板钉钉能录取的。然后就填了一个表,回到学校要交表格,下午我自己或者叫随心吧,者是任性吧,就突然把它给改了。为什么会到厦大去呢?就是我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在初三的时候,我是保送的,没有参加中考的考试,所以暑假就跟我爷爷去了一趟东北的大连,作为一个江南的少年,第一次看到真正的蓝色的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回来写了3000字的散文,所以后来自己就萌生一个念头,就说读大学一定要到海边去读,然后就沿着中国的海岸线一路找重点大学。。。最后唯一海边的一个重点大学就是厦门大学,所以又是因为文学青年的缘故,联想到林语堂在厦大呆过,鲁迅在厦大待过,然后还有当时的朦胧派诗人舒婷也都在厦门,也问了一下我们教导主任,说那个学校非常美,开门就是海,作为一个文学青年就私自定了终身,然后为什么学建筑呢?。。。。其实是歪打正着,觉得建筑学就是画建筑研究建筑就好像是搞文物,搞考古,那这样既能发挥我语文课代表的特长,又能发挥我的美术特长,所以也算是走心吧,然后就选上了
武进人刘晓平:从文艺青年到建筑大师 1989年的9月,刘晓平走进了梦寐以求的厦门大学,就读于建筑系,本科期间,他获得厦门大学最高奖嘉庚奖学金以及金宾士奖学金、优秀毕业生等荣誉。1993年,刘晓平考上东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师从中国医院建筑设计权威专家,国标和医院设计资料集作者陈励先教授。在那个硕士毕业还不用发表论文的年代,刘晓平就在建筑届的顶级学术刊物上独立发表论文。凭着自身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突出的业务能力,1996年硕士毕业时,他顺利成为班级里第一个拿到国内建筑名院录用通知书的学生,就职于上海建筑设计所,从事建筑创作。在设计院工作的同时,刘晓平还取得了同济大学博士学位。多年理论和实际经验积累,刘晓平在医疗及养老设施、酒店及度假地、住宅及地产设计、商业综合体、城市设计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主持设计的建筑屡获大奖。说起从业生涯中,最难忘、最有挑战性的一段工作经历,还是他带领公司建筑团队前往中东科威特,为当地建设医院的那段日子。作为我国第一个在中东地区实施的重要公共建筑和医院,刘晓平凭借在出色的医疗建筑专业水平和优秀的双语工作能力,受到总包和业主的好评,为“中国设计”赢得了尊重,体现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技术竞争力。
刘晓平
2014年开始也随着一带一路,我们跟央企中国中冶去开拓海外市场,中东科威特在14年到16年里面,我带队全英语工作,连续投了科威特的四个医院,我们最后中了三座医院…….我们拿下项目以后,我要在当地驻场,驻场了一年,要完全在一个国际化的环境里面去做,而且这个国际化的环境里面有很多当地的不同的顾问公司,我们是总包,我要把他们全部统筹起来,全部带领起来一起工作,做项目管理做设计,所以我又要带着我的小组做设计做深化做汇报,又要帮助中冶协调所有的分包商,有当地科威特的有英国的有埃及的有印度的,所以整个既做甲方又做乙方, 记者
那你一个人岂不是要分饰很多角色 刘晓平
所以我在科威特出名了,很多人都知道的Dr.Liu,也很辛苦。但是对我来说挑战非常大,全部要用英美标准,你做到海外项目才知道这才是最大的挑战,你过去的知识积累和中国的规范都不能用,都不认,因为我们还没有强大到被外国人认可,你走出国门你才发现,这个世界上,我相信别的行业也是这样,发现有两个标准,一个叫中国标准,一个叫美国标准和英国标准,而美国标准和英国标准在除中国国门以外都通行……他知道你中国制造便宜也好用,中国的建造也便宜,但是他其实一开始是并不认可,我们中国过去的央企,中水电中建,在海外做的是分包,他们是被西方的设计师管制的,西方的设计师来管我们的施工队,他们没有从方案开始做设计,做深化图,相当于做劳务一样的…………中国的国标不能用所以怎么办?还好毕竟我的英语基础也是很强的,所以我带着我年轻的团队,包括......而且我效率特别高,我们跟国内的团队合作,效果图也是在上海做,五一那边不放假的嘛,我就通过一个五一节七天、八天,一套室内设计就拿出来汇报了,那你要按照西方人的效率,按照中东本地人的效率,两个月都拿不出来,所以类似于这种,他们也是竖大拇指,对中国的建筑师应变能力和效率那是绝对的服帖的,所以这个事我觉得人生很大的一个挑战,但是还是把它成功的拿下了……这个医院已经在装修阶段,已经顺利地完成了,这还是相当不容易的。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带出了一批年轻人,给大家都树立了信心,直接就是美金从科威特打到我们公司的帐上,以前我们是商务部援外的,我也是商务部项目援外的专家,都是用人民币结算。 故乡是建筑师绕不过去的情结,因此建筑师与家乡常常会有些故事。从刘晓平上大学开始,就经常被乡亲邀请做些乡间设计,村委的办公大楼、村民们参加聚会的基督教堂,刘晓平都有积极参与设计。去年年底,位于前黄镇的前黄实验学校,也是前黄高中曾经的老校区需要对教学楼进行改造,刘晓平受到校方邀请后,特意从深圳回来,一起参与改造方案。
刘晓平 现在有哪些用房感觉不足? 前黄实验学校总务处工作人员
需求是这样,一个是缺报告厅,我一定要造, 刘晓平要新增报告厅,要多少座的? 前黄实验学校总务处工作人员 要700座以上,开全校大会
刘晓平
我们这个攀登楼,在过去的整个,二三十年里面,一代代的学生走出去,而且这个楼,当年作为我们整个校区,教学区的一个,主庭院的背景,所以这个楼是一定要把他们留着的,然后这个庭院,也一定要把它留着,因为这个庭院里面的,这棵银杏树,也是我们所有学生的记忆,在我们操场进来的地方,有一个门,这个门的,位置,还是我们当年老的前黄高中,门的位置,在这个门的设计上,将来会有一些很特殊的办法,比如说,我现在脑海里想到的,我可能会,把当年的照片,影印或者,刻到一块石碑上去,让所有回来的人都能唤起记忆,都能看到老校门,但他现在已经是,作为一个石碑,作为一个图片,但是整个的,新门我肯定会重新设计,图书馆的报告厅,还有科学馆,形成一个非常好的,现代气息的,属于20年代的一个新的作品,可以跟,我们常州或者苏南任何一个名校,去媲美的一个新的形象,表示我们的学校与时俱进,迈向未来,开创一个新的世纪,新的时代
武进人刘晓平:从文艺青年到建筑大师 在前黄校庆80周年的那天,刘晓平为母校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三本有关建筑设计专业领域个人著作。只是如今的刘晓平,又多了一重身份,苏州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而在大学宁静的校园时,刘晓平又可以重拾阅读的爱好。
刘晓平
正好也是一个机缘,我在东南大学的系主任退休了,仲德昆先生他是梁思成教育奖的得主,他应苏州大学的邀请,去办一个建筑学院,他觉得中国的建筑学教育太单一了,希望在苏州大学创办一个新型学院。当时考虑的一个是导师制,一个是实践为导向,所以说我有自己的工作室带研究生带本科生。我经常说我们是战场上回来的将军,然后我们任何一个学科的知识,他都是从战场到课堂要有十年的时间,才会传递到课堂那这个就太慢了。所以我们一只脚在战场上,或者我们刚从战场上打完大型的战役,然后马上把战场上的战法传递到课堂上来,我认为这是最有效的,也是学生最需要的。因为我们自己体会到,我上本科的时候学的住宅设计,等到五年以后,我做住宅设计的时候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后来是市场化变成房地产了,很多领域都是这样……还有我们编教科书的教室,他很多不在这个战场,不知道这个战场的打法,所以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封闭循环,那个时候我们的教案都是非常新颖的,完全是实战化的。所有的设计,我就跟学生讲,我就是客户你要跟我打遍,你要跟我汇报,就要类似于这样一个状态来历练。他们所有的项目都是真题,都是真实的,在苏州在金鸡湖边上,你要去调研你要发现问题要向我汇报,要答辩然后一环套一环,不是像我们那个年代受的建筑教育,还是淋漓尽致的实施了很多新的想法
记者 那您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得清晰的? 刘晓平
父亲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经常带一些大型文学期刊回来放在床头。所以我从那个时候就开始看古典名著,那个时候他的厂里有阅览室,后来就看他看的成人的《十月》、《花城》那个时候80年代初的文学作品,我觉得阅读…会让你在阅读中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生,在你幼小的心灵里面,你自己就会树立一个人生观,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文学的阅读给我一种启迪。我们在前黄中学高考前夕,有年级的优秀学生给全年级的同学介绍学习经验。那次的话,有的同学讲我是怎么学习物理,学习化学这些学科。但是,就我一个人,我就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谈,也是谈出了我当时真实的心声……我就说如果我们不考上大学,我们就是农村的小镇青年,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学我们的社交圈,在我们的这个家乡,就在我们的镇上。我们只有考大学走出去,我们才能看到更多的风景,交到更多的朋友,看到世界的精彩。如果我们为了这个志,就自然会学习好各种功课…大学里面读研究生的时候,一直都没有停过阅读的脚步。通读了西方的哲学,包括在大学的时候读了法国启蒙主义的罗梭的《忏悔录》,这些都是洗涤心灵,提高你对世界的看法和独立思考的基础。阅读的深度,让我有了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年轻的时候系统的看一些比较有深度的书,一辈子都是受益的,能够奠定你思考的深度受益终身。做设计师、做管理者,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能够做出一个正确的决策……我现在自己也有小孩,我也希望他,从小要喜爱阅读,在阅读中去找到自己,在无数的经典中,去树立价值观,树立一些人生的目标。 从文艺青年变身为建筑师,把梦想变成现实,是刘晓平始终葆有对生活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的思考,对美的追求。我们报道的每一个武进人,现在在各自领域里都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但曾经,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小伙伴,或者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同学。每一次,我们与他们对话,都会发现一个共通之处,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最终成就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