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9 匠人匠心 致敬时光 |
时间:2020-02-08 20:46:14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一年年,一岁岁,时间不停歇,脚步不停留。2019年,我们一起走过,有感动、有震撼、有警醒。回眸2019,今天我们回眸的主题是:《匠人匠心
致敬时光》。 (航拍大景别切入,青果巷的中心街区) 泥塑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亲切的称为“玩泥巴”。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陪伴无数孩子度过童年的“泥巴”,一度在城市生活中变得踪迹难寻。可是再冷门的东西,似乎都会有那么一群坚持着的人,他们将“玩泥巴”变成了艺术,享受快乐的同时,也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市民:感觉非常棒,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喜欢老一辈的一些文创作品啊,还有一些老手艺。???? 常州泥人馆馆长?荣长付:泥塑在艺术课程当中属于比较难的。雕塑的乐趣在于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因为人的面部微表情有很多很多,成千上万种微表情。你要把一个人物刻画得生动的话,你怎么样抓住他这个最主要的特征,能够打动别人。 2014年,荣长付创办了常州泥人馆。作为馆长,他除了要创作泥塑作品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泥塑这门传统技艺,挑选合适的传承人。14岁的唐振洋和12岁的潘振宇,以及刚毕业的20岁大学生KELLY,是荣长付目前最称心的三个弟子。???? 泥塑爱好者?潘振宇: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完了还可以烧,还可以放在店里展示,我感觉很自豪。???? 《常州大麻糕》是潘振宇刚做好的作品,带着这个作品,他和师兄唐振洋一起入围了国内青少年雕塑展的比赛。唐振洋则已掌握了静物的制作,转攻难度更高的人像。画而优则"塑"的kelly正在备战考研,从空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她,这一次将专业锁定为泥塑。??? 常州泥人馆馆长?荣长付: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做一档类似于中国面孔的节目,为普通人塑像,但是这些普通人背后并不普通,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抓住他那个感动和打动人内心的那个瞬间,把它做成永久的凝固,能够代表我们当下的时代特色。 和荣长付一样坚守着相对“冷门”传统技艺的,还有80岁的牛塘人袁志刚,他从事贴金手艺制作已经20多年。偷师学艺入了门,袁志刚硬是靠细致的坚守成为独当一面的贴金手艺人。???? ?贴金艺人
袁志刚:我做的地方多了,上海无锡最远的在太原,北京去过四五次了,北京去的都是贴的大家伙都是雕塑。那个时候那边都堆的字,这个地方也都是字,有的时候拿过来都是十几二十个字。???? 贴金的手艺并不复杂,第一步是基层处理,将所需贴金的物品清理平整、出净灰尘。第二步是上底漆,接着贴金,最后细修、扫金等。不过看似简单的步骤却也大有讲究。比如底漆不仅要花心思选材,干湿、时间更要恰到好处。二十多年来,袁志刚带领着自家的家庭作坊,在贴金行业成为翘楚。没有什么宣传,靠的是细致的手艺和过硬的品质打造出的良好口碑。???? 贴金艺人
袁志刚:也是一个传统工艺啊。原来木头是没有人贴的,后来塑料也能贴,玻璃也能贴,我都贴过的。我就专门钻研那个东西怎么样贴哪样比较好,只要钻研只要动脑子。? 二十多年的坚守,是兴趣也是生活。时光无言,但时光能见证一切。对常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建耀来说,三十多年醉心收藏万类打火机就是他的匠心。 一组画面+音乐 置身张建耀的万国火种艺术馆,一种目不暇接的视觉震撼在眼前铺陈开来。这里的打火机样式繁多,包罗万象。古色古香成套的红木家具、铜制老式缝纫机、留声机;经典名著《水浒转》之108将、"十大元帅"纪念章;生活用品类有啤酒罐、口香糖、靴子、钳子、雨伞、茶壶等;体育类的有台球、篮球、保龄球;帅气养眼的哈雷摩托车、老爷车等等……各种物件都惟妙惟肖,尤其是按动它们的按钮,在某处冒出小火苗时,给人很大的新奇感。???? 市民:我想把这么多东西拍照,照片带回家给大家看看,因为一般人都不会看到这么多造型的打火机。 点火画面过渡 30多年来,张建耀在打火机收藏上可谓煞费苦心,才有了今时今日一万多个类型的收藏量。而这些打火机,不仅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影子,还能展现出很多中国文化的精髓。??? 常州市收藏家协会会长?张建耀:这可不是打火机的概念,这是我们扬眉吐气的写照啊,2008年奥运会我们中国从贫穷落后体育弱国,一跃成为体育大国。我认为收藏的这些东西就不是打火机的概念。 在经年累月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藏品,同时丰富自己的人生。看完了收藏,我们再来看看“指尖”的繁华。王小红在读大二的时候,就被列入了苏绣传承人的行列。如何让苏绣更好地“走出去”?通过三年多的努力,王小红研发出了不少苏绣的新产品。有绣在汉服上的定制刺绣,也有鞋子、小包以及家居日用品的刺绣定制,而最受欢迎的,要属这种用红木镶边、内里刺绣国画的摆件。???? ?苏绣传承人?王小红:苏绣这块,也面临着传承的断截,像我的80后,90后00后从事这一块的,就不是特别多。现在我收的学生是两个,都是学美术这一块的,所以她们对这块的理解力是很快的。 柒号美术馆创办人?杨建峰:这次10月份我将代表我们中国这边去法国的卢浮宫参展,我做了两幅作品,一幅是齐天大圣,一幅是龙,关键部分用刺绣,然后放到画布上,其他地方我用油画来表现出来,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方式。 任何一个匠人,任何一份匠心都离不开坚守。年逾古稀的陈锁芳在故宫做了19年的木匠,与古建筑的朝夕相处中,他仔细研究明、清两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将木匠活做到极致。在陈锁芳看来,榫卯是传统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他计划每年出一个作品,像这座高度3米3,重量近600斤的木制宝塔便是他耗时半年制作的新品。木匠?陈锁芳:没有一个钉子,完全是榫卯,完全是靠榫,这个榫一共是900多个。我自己制作自己设计也不用画图,古代人会做的东西我把它传下去,给后人看看。我也希望国家多传承,这样的工艺传下去。 现场?连线记者?陈寒秋:从业近60年,每天和木头打交道,这大概是一个木匠对这份职业的虔诚,对这份手工技艺的默默坚守。当代匠人是技能人才,更是我们各行各业全体劳动者。像武进人民医院,护士们的“武功秘籍”就是一本本手术笔记,并且已经默默无闻的传了三代人,这就是作为医者的仁心和匠心。技能和行业不同,但匠心是一致的,那就是一丝不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追求。 匠人匠心、工匠精神,这是兼具历史刻度和精神温度的名词。这些年,工匠精神化作自上而下的社会共识,成为各行各业不约而同的价值标尺,成为时代的呼声。愿每一位匠人,每一份匠心,都能守住静气不忘初心,在不负韶华中守梦追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