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9 渔民离水上岸变形记 |
时间:2020-01-31 20:46:42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在过去的2019年,无论是在脱贫攻坚一线还是科技创新的赛场,每一个平凡劳动者的进步,都一起构成了整个国家蒸蒸日上的乐章。《生活连线》新春特别报道“我的2019”,今天一起去看看嘉泽镇捕捞村一位离水上岸后的渔民,黄龙卫2019年的奋斗历程。 嘉泽镇捕捞村是滆湖周边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长期以来的养殖捕捞,给水体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污染。2017年11月份针对滆湖水质降低,区委区政府决定对捕捞村进行围网拆除。2018年9月底,万顷滆湖上的围网全部拆除,宣告长达34年的围网养殖历史结束,而渔民们也陆续离水上岸,开启了陆地上的新大门。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我叫黄龙卫,今年42岁,以前是嘉泽镇捕捞村的一个渔民,在滆湖里面我们从事养鱼捕捞,已经有26年。2018年6月份政府通知我们围网要全面回收,所以拆除了我们的围网,我们也是响应政府的号召,保护水的环境,水的资源也为了下一代以后子孙他们造福嘛,我们上岸了。 黄龙卫告诉记者,自己早在2012年时就慢慢上岸,开启了第三产业,是嘉泽镇捕捞村第一个上岸的渔民,后来按照政府“263”专项行动要求围网拆除后,他便正式将这个第三产业发展成为了自己的主业,在滆湖高速服务区旁的水产市场租下了一间铺子,自主经营水产生意。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我是第一批上岸的,应该说我是在整个嘉泽捕捞村,我是第一个上岸,我上岸后就是做做小型生意。我们文化水平也不高,还是只能选择靠在湖边,做做经营类的水产项目。我以前在湖里面围网的时候,我就搞过餐饮……我们那个时候搞的是礼拜六礼拜天,人家有那个像服装厂啊,像油厂的老板来下来吃饭,我就带这个小鱼小虾,就带来这服务区卖,10块钱一盆啊,20块钱一盆啊,后来感觉这个经营还有点利润空间,也是我们政府说靠着湖边要有水产,所以就造了个水产市场,我就报名了,来招租一间做做水产。 黄龙卫的水产生意经营的有声有色,不仅得到了顾客的青睐和认可,同时也提高了家庭收入。 顾客
史梅仙:我们一直从老家的溧阳到上海去的,有时候就是这里打电话叫他帮我们送,总归来回要来光临一下。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他们家呢? 顾客
史梅仙:感觉他们家好呗,东西也全面对吧?还有那老板娘也挺热也挺好的,五六年了吧,一直来回来回,我们一直都在这里买。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也是个机遇啊,在这服务区挺好,服务区的领导也对我对我们很好。以前在湖里面抓点鱼,捕点虾,养养也能保持家里的生活,现在在上面,我感觉做这个水产还可以,一年也能挣那么个一二十万,一家过得也挺开心。 俗话说“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黄龙卫多年的渔民生涯,造就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这些货就是江阴一个厂里面的老板,人家要发年货的,要发给工人的……我下午要送的,这个到年底特别忙,昨天前天,都是每天送三趟货的,早上要经常拿货,下午要送货,人家要什么东西要给人家送到位,服务也给人家要好 嘉泽镇捕捞村共有187户587人,90%以上从事围网养殖相关的工作。围网的拆除也使得常年在湖上漂的渔民一时间不知何去何从。就在一些渔名手足无措的时候,黄龙卫邀请部分渔民来到他的店里帮忙。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全是我们捕捞村的渔民,有的岁数大了在家里没事,我叫我到这里打工,每天7:00上班,5:00下班,我们工资都是每天付的,到外面厂里面上班又辛苦又累,我开个店,我这里还能带动几家人家在我这里干活。渔民会杀鱼,都是都是我们同行的,又交流的来,全是一起的渔民。 回顾整个2019年,黄龙卫成功地完成了从一名渔民到水产个体经营户的转型,这一年的奋斗历程也让他感慨万千。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黄龙卫:在湖里面也有点担心受怕,说句实在话,大风啊,台风啊这样那样的。现在感觉相比以前,过得也挺好啊,钱也挣得不比以前少。以前的水质量不行,现在滆湖的水质量慢慢的政府也改善了,也没有化工厂了,确实有好转。2019年我们政府已经给我们补贴的都已经补贴到位了,我们围网也拆了。2019年也过去了,我只有一门心思经营这个小店,我争取在2020年以后把这个店经营得更加出色。 现场
连线记者
俞倩文:为还滆湖一汪碧水,渔民们告别了“靠湖吃饭,渔舟唱晚”的生活。在全新的环境挑战之下,渔民们主动出击、全面转型,在政府积极引导、服务保障之下,“捕捞人”开创一番新的天地,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