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泽镇捕捞村:告别围网养殖 渔民“离水上岸” |
时间:2019-12-25 20:29:48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滆湖作为我区重要的备用水源,承担着武进百万居民饮水安全的重大使命。但长期以来,养殖生产和养殖户、捕捞户的生活,都给水体带来了较为突出的污染。去年九月底,万顷滆湖上的围网全部拆除,宣告长达34年的围网养殖历史结束。嘉泽镇捕捞村是滆湖周边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离开了水和船,渔民的生活又是如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探访一下,渔民们的生活现状。 嘉泽镇捕捞村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在滆湖捕鱼,是滆湖周围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曾经四大家鱼“鳊鱼、草鱼、鲫鱼、青鱼”是捕捞村招牌,然而,经过近三十余年大面积、大规模的捕捞养殖,滆湖水质一度跌到劣五类,死鱼情况时有发生。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我们渔业村的大概一共180几户。规模面积在17000多亩。最近几年的环境整治,我们按照中央的政策,包括省委市区的“两座山,一个工程”,我们慢慢的逐步的开始渔民“离水上岸”。 2017年11月份针对滆湖水质降低,为维护生态环境,区委区政府决定对捕捞村进行围网拆除。这对从1984年就兴起于滆湖的捕鱼产业无疑是一记重创,同时这一拆,让世代捕鱼为生的村民们也迷茫起来。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上岸之后呢工作,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技术,现在他们通过政府引导,村委会积极协调联系,我们逐步的在转型转产。 渔歌新唱
渔民们成功转型 嘉泽镇捕捞村共有187户587人,90%以上从事围网养殖相关的工作。正式“上岸”后,渔民们在“转型”的岔路口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石小方告诉记者,2017年11月接到拆除围网的通知后,村里先后开展了康居工程、就业培训、创业帮扶等各类服务,对上年纪的渔民,主动联系本地企业,提供合适岗位帮助他们再就业。 沈全根
男 58岁 渔龄:15年
现职:明都紫薇花园酒店保安 眼前这位精神抖擞的保安,便是沈全根,15年捕鱼生活的结束让他一时半会不知何去何从,一年前,他在村委的引荐下,来到明都紫薇花园酒店当起了保安。多年的渔民生涯,让沈全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谈起现在的工作,他坦言轻松了不少,可是依旧怀念以前捕鱼的时光。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沈全根:最苦最苦没有我们在隔湖里风吹浪打的苦,(以前)早上不超过4:00我们就出去打鱼了,我们都逮到那个鱼,我们就高兴啊。也梦到过梦到不能下去了,不能下去。我们只能改行了,想下去啊,每天都做梦要想下去啊。 张扣方
男 49岁 渔龄:31年
现职:自主水产经营户 今年49岁的张扣方,是土生土长的嘉泽捕捞村村民,家里世代以捕鱼为生,自己18岁就跟着父亲开始捕鱼了,这一捕就是30年。为了响应全省“263”专项行动的要求,张扣方告别了几十年“湖上漂”的生活,不愿意进城打工的他,选择自己创业,在滆湖高速服务区附近的水产市场做起了水产生意。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张扣方:对这个水的方面,对湖里面的这个是比较热爱的。后来呢,我改行了以后,对这个水产也有兴趣,做做生意呀,卖鱼呀,卖水产品这些的。的确很辛苦,不过呢,我们喜欢这一行。 除了张扣方,捕捞村还有八九户的渔民也在这里经营水产生意,还有一些渔民,有的在超市当售货员,有的自己养殖螃蟹,大部分都成功“转型”,开启了自己的新事业。除此之外,当地政府为保障渔民的基本权益,为符合条件的469位渔民购买了武进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感到比较高兴,毕竟有一个能够找到一个工作的,能安稳的生活。渔民那种吃苦耐劳,这一点精神是不可否认的,他们上岸之后这种精神现在也运用到其他的工作当中。 如今的滆湖,空旷寂静,梦里水乡的那些捕捞记忆,已化作一条大鱼径直游向远方,渔民们也挥别过往,享受着陆上的幸福时光。 连线记者
俞倩文:几艘许久未启动的渔船,静静地停靠在嘉泽镇捕捞村的避风港,如今的滆湖,水面空旷晴朗,嘉泽镇捕捞村的187户587名渔民已经全部上岸,相信他们也会带着渔民的那份热忱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继续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守望滆湖水,养鱼又养人。”为还滆湖一汪碧水,渔民们告别了“靠湖吃饭,渔舟唱晚”的生活。在全新的环境下,既需要渔民们主动出击、全面转型,也需要政府积极引导、服务保障,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捕捞人”能够开创一番新的天地,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