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芹之乡:邹区镇刘巷村 |
时间:2019-12-17 20:34:12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还有一个多月就是春节,水芹是咱们常州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佳肴,预示着来年健健康康。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常州人餐桌上的这些水芹大都来自邹区镇的刘巷村,这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今天的生活超视,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水芹之乡。
【航拍】 眼下已到了水芹收割的季节,早上七点多,刘巷村村民张德标便来到水芹田劳作了,80岁的张德标种植水芹大半辈子,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共有七亩多地,像这样的冬天在水里一呆就是半天。 水芹种植户
张德标:今天7点多钟下塘的,原来7点不到就来了,来不及,今天已经拖回家两趟了
记者:今天一天要拔多少斤芹菜
水芹种植户
张德标:电动三轮车起码要四车,贩子天天来拿的 记者:今年现在的价格多少钱一斤
水芹种植户
张德标:现在1.5元/斤,上回扬州经纪人来拿1.2元/斤,芹菜天越冷越弄得起劲,要哈哈敲冰,价钱就好了
刘巷村种植水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那时,虽然种植规模不及农业发达地区,却成为了远销各地的特色蔬菜,1978年,国家号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经营,农民种地有了自主权,这里的村民便再次掀起了种植水芹的热潮。张德标说,种植水芹的技术跟之前差不多,但怎么从田里将水芹收上来,却是个技术活,收割、清洗、整理,每一道工序全凭手感和经验。 水芹种植户
张德标:这是白芹
记者:原来种的什么品种芹菜
水芹种植户
张德标:原来是晚芹菜,原来(整理)110多斤一天,现在毛重千把斤的,原来的芹菜这样弄卖不掉,连根的,那时要挑到罗墅湾,那时挑到奔牛卖三分
五分钱一斤,我们十几岁的时 刘巷人钟情于水芹种植,不仅因为祖传的手艺好,还因为它适合本村农业结构调整,的确是村民致富的一条好途径,相比在外打工,40多岁的吴小华更愿意选择在家种植水芹,虽然过程比较辛苦,但收入还是很可观的,而且一年只要忙三四个月时间。 水芹种植户
吴小华:因为根据市场情况肉类都提高了价格,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各方面质量也提高,比去年同期价格稍微高一点的,平时工作十小时,忙的时候要工作13小时,像私人农户的话有时候一天要做十五六个小时的。 为了真正把“刘巷水芹”这个品牌做大做强,2009年,由刘巷村委牵头的常州市富民水芹专业合作社成立,吸纳了全村130多家水芹种植农户,大家共同探索特色化水芹种植道路,并聘请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改进传统种植上的不足之处。 水芹种植户
吴小华:原来有水芹的,后来适应市场需求换成了扬州白,扬州白比较翠 容易断 损伤大,现在大部分农户都种这种节节芹,节节芹的包装简单
还有吃口好,说原来的水芹塞牙缝的,这种水芹就不塞牙缝 据刘巷村党总支书记张建良介绍,刘巷村与其它村不同,缺少工业支撑,农民不舍放弃农业,如今,全村的水芹种植面积达到近600多亩,全村85%以上的农户,都以种植水芹为主,通过合约、协约种植,选优品种,指导农户规模化、专业化种植,从而提升刘巷水芹的内在质量,大大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邹区镇刘巷村党总支书记
张建良:水芹销售是百分之百没问题的,都是周边城市的经纪人自行上门谈好价格,应该说不愁销,因为扬州
泰州包括南京城市对水芹的需求量蛮大的 2017年底,刘巷村已建成200亩标准水芹塘口23个,园区内的道路、灌溉渠道、生产用房等设施全部建成,由此建立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链模式,截止2018年底,当地农民人均年收入稳定在了3万元以上。 邹区镇刘巷村党总支书记
张建良:水芹种植原来都是一家一户零星式的种植,老百姓的生产成品也比较高,因为涉及到灌水
一些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2012年我们组建合作社以后,我们同意灌溉,在合作社统一经营,大大降低了他们的生产成本,减轻了他们的劳动强度,通过这几年下来,每年增收这块,平均比原来每亩增加2000到3000元的收入 在党总支书记张建良看来,地处常州西面的刘巷,东临239省道,交通便利,区域内土地肥沃、水质优美、无任何工业污染,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是富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邹区镇刘巷村党总支书记
张建良: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在我区域的养殖螃蟹达到了900亩,通过特色养殖、特色种植,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 伴随着刘巷农户的艰辛劳作,水芹这一时令佳肴,又到了大量上市的季节,而刘巷村依靠种植传统水芹发家,全面发展特色农业,已经慢慢从“人口大村”迈向了“农业强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