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祺祥:再为百姓添把粮 |
时间:2019-12-10 20:22:55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每逢秋收,面对金灿灿的万顷稻田,这句话就会不由自主的冒出来,也会遥想起远方村落里炊烟升起后的满屋米香。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凝聚了多少代育种人的心血。今天我们就要去关注一位值得尊敬的老教授:他培育的“武育粳3号”被誉为世界十大粳稻品种之一;培育的泽糖米解决了中国1.1亿糖尿病人的吃饭问题,他就是“武育梗之父”江祺祥。 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一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颁给了73岁的育种专家江祺祥。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全是有党和政府的支持 党和政府的关怀才能走到今天…老了还拿了个纪念奖 政府没有把我们忘 夕阳时光再努力
再为百姓添把粮 “为百姓添把粮”是江老最初的心愿,也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心愿。 现场: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这个看起来还可以
这个是什么…3我现在看过来 看到软玉是20号 那一只
那一只也不行…【对学生】要到后面去的,要到后面采种,那边粳稻1350很多 从烈阳高照的夏日到黄金丰收的秋季,田间地头总少不了这位老教授的身影。之所以能数十年如一日的“战斗”在土地上,是因为年少时的生活刻在他的心间,少年时的梦想深深的融在了他的骨血里。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下雨天要带饭,哪来饭带啊 就那个粥汤装在热水瓶里面 下雨天路滑…一摔一个跟头 背上的热水瓶砰一下子爆炸 搞得你脖子里面都是那个粥汤
中午就只能饿肚子没饭吃了 1959年到1961年,全国的粮食和副食品出现短缺危机,江祺祥正是在这时投身到育种事业中。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因为当时的水稻产量很低 一般只有200-250公斤这样子的产量水平 后来引进日本的农垦58以后
产量一下子可以提高到400多公斤…当时我做的是生产队(村民小组)农机员…那个时候我走在田里面,眼睛都要不断往田里面看的 要看能不能发现一株变异的好的品种出来
结果慢慢的 慢慢的就变成了一个种子迷 现场: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太干了也不好吃 (嗯)就是说拿五斤或十斤 一种一样
不要太干燥的 其它再晒一下做种子 一天大学都没上过的江祺祥刚参加育种时,白天下田,夜晚就在煤油灯下攻读。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大学里面关于农业的书都看都记 熟读背 晚上很冷。房间里很冷 就用毛毯 脚冷了就用小孩子的棉袄 用竹篮子把棉袄里放把脚一包
身上就是棉花毯…在那一裹就这样看书
学知识。 全中国水稻育种最理想的地方是海南,1974年,武进的育种专家们开始两地跑,年轻的江祺祥离开妻子和两个孩子,赶赴海南进行“南繁加代育种”,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了40多年。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我们是一根扁担 两个麻包 前面装的是被子衣服 行李 后面装的是种子 挑着上火车 就跟逃难的差不多…我夫人在家里面农村干活 带两个小孩 应该说我这辈子
我拿这么多成果 无论是起主要作用的 她把这个家给我撑起来了 她在家里面干活。还要带两个小孩。苦的你们现在年轻人都想不到 …后来我母亲就说了
小孩呢他在外面被人家欺负了 他在哭爹 没一个人帮忙的【哭】 江祺祥女儿 江秋敏:我妈一个人带娃孩子虽然辛苦 但是觉得应该支持他
其实我们就是普通的一家人 只是各自的分工不同 她的分工就是保障父亲的科研成功 没有后顾之忧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一般年轻的大学生,我说你不要看你们是大学生。真正跑到地里面你们不如她。她一直跟着我海南家里,海南家里,一直选种。 1982年,农村经济新的格局全面建立。江祺祥的育种也有了成果,由他负责前期育种的“紫金糯”,在南方11个省市推广种植,亩产超过1000斤。1987年,“武育粳2号”基本成型,不久后,“武育粳3号”也培育成功,它不但是世界十大粳稻品种之一,也是中国粳稻史上种植时间最长的品种。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我武育粳2号3号出来的时候,我们夫妻两个人。抱着被子睡在田埂上 怕人偷啊 怕人捣乱 结果搞的一身跳蚤…武育粳3号可以到600~700公斤
高的话达到750公斤一亩田…你这一顿吃了 剩下来我泡泡饭
还是很光滑…很适合老百姓…他可以用很低的价格买到很好吃的米 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吃饱饭是江祺祥坚守的初心,2000年,由他培育的一款泽糖米解决了糖尿病高血糖患者的吃饭问题,其后又升级为“淇糖米”,让亿万糖尿病人也能吃饱饭。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随着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人慢慢的多起来了 一多起来 听说日本有一个品种 说治糖尿病有好处的 那么就去千方百计引进来 引进来以后
我们就要杂交来培育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 我们常规的选种方法 要人工杂交 等它自己开了花结了种子 稻子
那时候长出来的苗不是纯合的 它是杂合的 它的后代就要分离 要变化 它要八到十对 不断的选
才能稳定下来 我们这个呢 只要这个苗长出来
它就稳定了 时代的飞速发展,农业科技的进步有目共睹。优秀的生物育种方式和年轻科研人员的加入,让江祺祥欣喜地看到了水稻育种的未来。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这个团队里面我们的育种学科就分得多了 我们一个是生物育种 …另外一个就是基因育种 比如说你这个米本身不是香米 通过基因变迁一下
它从不香的变成香的…比如说化学诱变 辐射啊 这些我们都要同时开展 能够解决好多问题 浙江大学无锡生物农业研究中心负责人
汪庆:他还把我们这个先进的技术向其它育种单位或者科研人员介绍…我们肯定是要把那个吃苦刻苦钻研的精神继承下第二个我们也要把新的技术更好的结合和运用起来…江老现在的目标就是
想培育一些比较健康的品种 让老百姓吃得比较健康 从吃饱到吃好再吃健康
40多年的育种生涯,江祺祥先后参加国家“八五”,“九五”,“十五”水稻育种攻关项目,育成粳稻新品种(系)十余个,累计推广面积2亿多亩,增加社会经济效益100多亿。他本人因此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各类奖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当白霜爬上双鬓,身躯逐渐佝偻,遵从信念走过一辈子的江祺祥把最好的种子写在江南的大地上。 水稻育种专家
江祺祥:这一辈子的成果吧 应该说令我满意 但并不满足…一天到晚还是到地里面 还是想着育种 …等到确实地里跑不动了 是要想到写
写了以后怎么样让后来的人少走弯路。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造福一个民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武进的水稻蓬勃发展,武进的育种专家不但让人吃饱,更是在新时代下,让人吃好,吃健康。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科技的进步,武进的水稻将会继续改革创新,不断孕育水稻新品种,向祖国人民交出更好的答卷。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