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锁芳:老木匠60载坚守传统技艺 |
时间:2019-12-07 21:54:06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古老的行业,从成语“班门弄斧”中可以看出中国木工业发展的悠久和辉煌,在现代社会中它也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溧阳,认识一位至今仍坚守着传统工艺的古典木匠,77岁的陈锁芳。 来到溧阳上黄镇浒西村委新家庄村,陈锁芳老人的家并不难找,古色古香的庭廊透露着主人家的喜好。后门的仿古亭已基本成型,这是陈锁芳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的用心。 木匠 陈锁芳:我们现在都讲古文化,这就是古文化的东西,古为今用,一举两得。又好放电瓶车,这个板凳呢,老年人到这儿,夏天可以乘乘凉,冬天晒太阳。 1943年,陈锁芳出生在上黄镇新家庄村,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农具木匠师傅。17岁时,陈锁芳秉承家传学做木匠,不久就成了公社农具厂响当当的能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陈锁芳勤学苦练,热爱钻研,不仅会做农具,还会打家具、造船。 木匠 陈锁芳:人家会做,我要争取我自己会做。他做的这个样,我要做的比他更好,我是这个思路。 会做简单的家具、农具,在木匠行里被称作“小木”,会造房子就叫“高料”,会造船则是大师傅级别的“水作”了。年轻时,陈锁芳就是溧阳上黄一带小有名气的“水作”。年逾不惑,他背井离乡开始“北漂”。 木匠 陈锁芳:我去打工就造一个门楼出来。人家也欣赏的说这个南方来的木匠不得了,做的相当漂亮。鼓楼大街的门楼我做了80%,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我就到故宫去。 1989年,得知故宫招聘维修古建筑雕刻的木工,北京木匠行业的精英们蜂拥而至。凭借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安装经验,陈锁芳脱颖而出,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录用者,这一做就是19年。 木匠 陈锁芳:你要去首先要考你的技术,你嘴说的再好不行,回去考我以后,我满分。我不是光在故宫啊,北京大学、北海公园,北海公园就是皇家公园,颐和园、成王府、九王府都是古代遗留下的,皇帝在那读书的地方,都是古建筑。 与古建筑的朝夕相处中,陈锁芳仔细研究明、清两朝建筑中的雕刻艺术,将木匠活儿做到极致。在北京的日子起初只是为了谋生,但到后来传统工艺让陈锁芳越来越着迷。 板凳画面 这张板凳看似普通,细究起来却大有门道。朱由校,明朝第15个皇帝,也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木匠皇帝”,当初他就提出了一个创意,木凳里面加24根榫子。陈锁芳在北京期间听说了这个典故,也还原了“开榫打卯”的古法。 宝塔画面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堪称“天衣无缝”,这个契合程度是任何螺丝和铁钉都比不了的。在陈锁芳看来,榫卯是传统木匠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 木匠 陈锁芳:没有一个钉子,完全是榫卯,完全是靠榫,这个榫一共是900多个。我自己制作自己设计也不用画图,完全靠脑子里的思维能做起来的。 木匠 陈锁芳:不是靠嘴说的,哪个人会做这个花格子,大家来报名,可以申请文化传承了。这个花格子就是榫做好了,他组装不会组装。 2008年,陈锁芳结束了北漂生涯回到故乡溧阳上黄镇。现在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他每天仍然要和木头打9个小时交道,小到桌椅大到船只、门头,他始终沿袭古时的技法,秉持以高水准高质量的态度制作每一个作品。 溧阳上黄镇白云鹿场负责人
朱建荣:我把这个仿古建筑做下来以后,也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传承保存下来。我们搞农家乐嘛,我也想要有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尤其现在年纪轻的,像这种榫卯结构更不会做,这里面基本上没有钉子的,都是用榫卯结构弄起来。 朱建荣的农家乐把陈锁芳的仿古建筑当作自己的门面,事实上,上黄镇上不少古建筑都出自陈锁芳之手,天目湖牌坊、长荡湖游船、溧城镇同仁堂药店、夏陵村四角亭、吴家村文化长廊等都是陈锁芳手艺的见证。不光如此,陈锁芳还计划每年出一个作品,像这座高度3米3,重量近600斤的木制宝塔便是他耗时半年制作的新品。 木匠 陈锁芳:一层一直到十二层,代表一年12个月,风调雨顺。哪个经济发达的地方塔就最多,这是古人留下来的一个象征。古代人会做的东西我把它传下去,给后人看看。我也希望国家多传承,这样的工艺传下去。 陈锁芳说,身体允许的话他明年计划做水车,然后做风景亭、风景走廊。从业近60年,每天和木头打交道,闻着木头的清香与芬芳,这大概是一个木匠的浪漫,更是对这份职业的虔诚,对这份手工技艺的默默坚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