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丰收季,金色的田野里,滚滚稻浪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按理,既然是收获的时日,应该是人声沸腾、机器声嘈杂、并来回穿梭的繁忙景象。但在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承包地里,却是另外一番光景。 【现场:黄玉祥田间收割水稻】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 我一个人开收割机,一台拖拉机帮我拉回来,家里一个人把稻子进烘干机,一共三个人,真的在田里很寂寞的,只有一个人
讲话的人叫黄玉祥,今年59岁,土生土长的农村人。18岁开拖拉机,2009年成立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跟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 传统要收割、把稻草捆起来、挑回来、再脱粒
扬谷,那工序多了。 黄玉祥所在的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目前种有水稻面积300亩,一个农忙季只需三个人就能完成,田间收割完成后,直接将稻子拉回合作社进入烘干设备,然后排队装袋子入冷库,并在每个袋子上制作一个二维码,方便今后查询。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 这个模板是自己设计的,批次号,因为绿色产品一定要有批次号,这个工商部门都要检查的,批次号是多少,水分是多少,重量是多少,还有品种
入库日期,种植地,每一天每时每刻我都知道仓库里有多少稻子 可不小看了黄玉祥,虽然他是个纯粹的农民,但是对于农业技术的侍弄方圆几十里都有名。为了提高机插秧质量,降低漏插率,他从提高秧苗质量抓起,用硬盘替代了软盘、育秧自动播种流水线替代人工播种、用基质替代营养土,培育出来的秧苗质量显著提高。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 2014年我是全国第一个旱地育秧,水泥地上育秧,最后搞到喷管育秧。一般传统育秧的话大概要七个人多一点,现在我这里流水线育秧每小时680盘,3.5人。
秧苗问题解决了,农药怎么洒,这不,黄玉祥也赶时髦用上了无人机。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一个人一天洒100多亩总归是舒舒服服的,其他的东西我们也是借助现在的科技,像现在的无人飞行器植保,晚上吃过晚饭都可以植保,老百姓说老王你看得见的,我说我是真的看得见的,飞机太有眼睛它看得见,可以飞到晚上12点,白天可以不做 在水稻种植技术上,黄玉祥敢于创新、敢于发明,近年来,为保证粮食生产的需要,土地复耕成为了大家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今年,黄玉祥对邻村的40多亩废弃鱼塘进行了复耕,并且让一片本没有灌溉设施的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水稻田,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这是2号阀门,2号,开启 手起 开了 3号 手起
加速了,这里一片都在打水 黄玉祥将这块40多亩地分成四块,每块铺上一根灌溉水管,开始琢磨自动滴灌系统。而这个自动灌溉系统主要由基站和自动化终端组成,而基站里有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动力柜、变频柜等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相当于人的大脑,动力柜相当于一台拖拉机,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作完成每一次灌溉。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现在这套灌溉系统是成功了,带手机APP的,人在不管什么地方,全球以内,有移动信号就能控制这套设备。 事实上,这套设备除了能滴水灌溉外,还可以自动施液肥。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这个液体肥价格比较大,但是省人工的,这里水加好以后,我这里开搅拌,我这里加满多少水,是根据田里需要的水量控制的,比如要是我这个桶有十吨水,打完刚好农药也打完 虽然灌溉系统正常运作了,但黄玉祥并不满足,他说,下一步还要对设备进行完善,将现在有线设备改成无线,并加装实时监控功能,真正实现农民不下地。据统计,从2009创办至今,黄玉祥所在的金种子合作社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5人,各类设备130多台,其中乘坐式插秧机18台,自走式收割机7台,大中型拖拉机20台,烘干机3台,农用飞行植保机2台,投入的总价值已经超过600万。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我们每一台农机上都有一个二维码,手机上一下二维码你就知道这是什么东西,什么时候买的,什么时候保养的,工作多少小时,什么时候维修的,换过什么配件,下次保养时间是什么时候,这些都知道。 黄玉祥还说了,种田要做到三个步骤:首先是把水稻种好;其次要把产品藏好;最后则是要利用大数据时代,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如今老黄的大米已经销往了全国各地,非常受欢迎。此外他还利用独特的优势,服务于周边的村民,在合作社办起了大米银行。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存的时候每个人发一张银行卡,卡上个人信息都保留的,有照片,几月几号存进来我都知道,假如说你要大米了,带了卡记好密码你来刷卡,过来一刷就知道拿了多少,还有剩余多少,到了年底,像现在那你的数据要清零,不清零不行肯定放不下,清零价格是我合作社对外的批发价,大概两快八毛一斤。 洛阳镇祈庄村村民
黄友清:一直吃的是新鲜大米,没有陈米吃的,堆在家里还要防老鼠蛀虫,放在这里每天都是吃的新鲜的,要吃就来拿拿了卡 在黄玉祥眼里,农民老龄化现象非常普遍,从今后的发展来看,机械化、智能化代替人工化已是发展所趋,可以大大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追求稻米的品质,他还一直倡导种植绿色食品,做到稻子不落地、米粒不沾手、加工到好手不能碰。 常州金种子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黄玉祥: 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那么机械化程度现在基本上能达到,但是规模化 数字化 标准化还在建设,还有一个机器要面向自动化
无人化,去年我们已经成功研发了无人插秧机,今年下一步要搞无人收割机,无人耕翻拖拉机,总的来说,要利用现在的大数据,把我们的数字化运用到农业生产上来 有人说,一切来的太突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农业种植方式瞬间被颠覆,但也有人说,利用大数据时代,改变农民的命运已经迫在眉睫,省时省力的同时,还能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所以我们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像黄玉祥这样能玩转科技,紧跟时代的新农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