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追梦人生 |
时间:2019-12-02 20:41:01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只要有梦,无论年岁多大,都可以去追。下面要说的这位,虽然已年过八旬,但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一点都不含糊,花了整整十年,自学多门外语,写成了一本50多万字的电力工具书,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下这位在追梦路上的老人。 最近,81岁的狄富清从邮局取回了出版的新书《变电站现场运行实用技术》,开心得像个孩子。 狄富清:很高兴呀,我出书了。 狄富清是国家电网退休的一名老电工,说起他著书的这个梦想,还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组织的农电学术现场讨论会上,狄富清认识了水利电力出版社的一位资深编辑,两人一见如故,对当时的农电情况进行了分析。 狄富清:那个时候书很少
电工书 因为国家的科学技术没有现在发达 那时候很简单 一个闸刀
一个空气开关。 当时国内的现实情况让狄富清心中一动,能不能将自己工作中经验经过总结,写成书出版呢?有了这个想法,他先后到全国各省的农村、厂矿低压配电房进行调查,详细记录各项设备信息,1986年10月,他的第一本书《农村低压配电装置》出版发行,填补了当时电力工具书的空白。 狄富清:这个书很有参考价值
就当时来说
就这本书是电力出版社的空白。 1999年退休后,狄富清又萌生了写书的念头。随后的几年,他出版了《城乡电网配电装置》、《配电使用技术》等工具书。在狄富清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编著一部关于变电站现场运行管理的专业书籍,将自己的毕生实操与知识留存给下一代供电人。 狄富清:国家的电网50年代只有3万5千伏(变电站),后来全部发展到11万伏
再发展到22万伏
现在又有十多个22万伏变电站,近几年呢又发展了500千伏的,电网的等级越来越高,设备越来越先进,变压器的容量越来越大。 如此庞大的题材怎样才能驾驭好?而且科技日新月异,哪些应该写到书里,哪些又该剔除?虽然之前已经有了著书的经验,但这本书还是给了狄富清很大的挑战。 狄富清的妻子
潘秀英:有时候饭也顾不上吃 有时候一吃饭就下去了 晚上睡觉睡醒时候说 我今晚没有睡着我想了什么什么题目
我想一晚上没睡着 酝酿了几年,2009年,狄富清正式开始动笔,很快中国电力出版社对他的选题给出了积极回复,建议他尽快完稿。为了让内容更加顺应当前新型技术,狄富清坚持自学日语、法语、德语等,了解国外最新技术成果。 狄富清:坚持每一年学点
英语 日语 德语,花了好多精力
一点点的把它搞清楚。 这对于已经年逾七旬的老人来说,挑战无疑是巨大的,但狄富清硬是凭着一股钻劲,一点点啃了下来。往往为求证一个技术标准的准确性,他都要翻来覆去计算几十次。同时,考虑到书本的内容要贴近生产实际,他还经常让在供电公司上班的大儿子带自己一起去上班。 狄富清的儿子
狄晓渊:他对有些新的设备 新的技术 可能不太了解
所以经常跟他交流。我觉得(写这书)已经花了很多心血,尽了最大的努力。 手写稿送到出版社之后,经过编辑的打印和校正,书籍清样到了狄富清再进行修改和校正,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修改校正之后,今年9月份,(
)页厚的《变电站现场运行实用技术》终于得以面世。吴健是才工作不久的一名供电公司员工,他说这本书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读者 吴健:这本书写的非常的详细
对于我们这种刚刚工作没多久的人来说帮助很大 毕竟在学校里学的没有现场这么细致 这本书充分体现出了
现场的这些设备的一些知识啊什么的。 历时整整10年,50多万字,百余幅插图,这本书凝聚着狄富清的心血,“老骥伏枥,志在传承”,年过八旬的狄富清依旧每天忙忙碌碌,乐不知疲,他说正好这本书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版,也算是他对祖国的一份献礼。 狄富清:那么作为我们个人来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 祝愿我们祖国未来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梦想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需要不断的努力,81岁高龄的狄富清依旧在为梦想而努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