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早已喜闻乐见,也被亲切的称为“玩泥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曾经陪伴着无数孩子度过童年的“泥巴”,一度在城市生活中变得踪迹难寻。可是再冷门的东西,似乎都会有那么一群坚持着的人,他们将“玩泥巴”变成了艺术,享受快乐的同时,也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深秋,古运河的微风吹过青果巷,这座龙城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六点半,一个周五的晚上,一场现场雕塑正在这里开始。 或许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场景,短短几分钟内,狭长的巷弄里就挤满了看客。 市民1:感觉非常棒,现在很多年轻人也都喜欢老一辈的一些文创作品啊,还有一些老手艺。 记者:今天您是第一次看吗? 市民2:是的是的。 记者:你觉得像不像啊? 市民2:像的像的,觉得很像她本人啊,很像的。 白衣,黑鞋,聚精会神雕塑的中年男子,就是泥塑传承人、常州泥人馆馆长,荣长付。 常州泥人馆馆长
荣长付:因为当时常州市创文明城市,我们前后北岸这个街区需要一些艺术家的进驻,然后我就有幸被选入了,然后2014年的时候我就创办了这个泥人馆。 常州泥人馆位于文化宫附近的前后北岸文化街区。没有夸张的粉饰,也没有精致的展厅,普通的几张桌子,一个院子,一个电子烧窑炉,一面作品的展示墙,就构成了这个泥人馆的全部。 现场
连线记者
刘洋:我今天呢也是在名人馆里面见到了非常多的泥塑作品,但是那些高阶的作品呢我肯定是学不来的,所以我今天请谢老师来教我们简单的,适合入门者来学习的一些作品,我今天就带大家来看一下究竟是怎么操作的。 常州泥人馆老师
谢剑红:今天我们用的就是这种白陶,我们就这样子搓,然后像小时候搓团子一样,这样拖出来的上面就会有一些尖尖的。就用这个竹签贴近这个桃子,然后从上面立刀的时候要轻一点。然后这样慢慢往下压,力度越来越重。 现场
连线记者
刘洋:这个听起来还挺简单的,这个做起来的话不是简单的,我下力太大了。就是我这个弄的好像有些过了,整个桃子显得有些畸形。我们现在就把这个画好的成品放到炉子里面去烧炙一下,然后看一下它出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经过24小时的烧制,24小时的冷却,最终,记者在老师的指导下,泥塑桃子做好了。像记者一样靠着一腔热情慕名而来的人不在少数,但是真正能够沉住气、坐得住的并不多。所以作为馆长,荣长付除了要创作泥塑作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为泥塑这个传统的技艺,挑选合适的传承人。尽管每到周末,都会有不少孩子前来学习泥塑,但想要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传承人选,可不是只有兴趣这么简单。 常州泥人馆馆长
荣长付:泥塑在艺术课程当中属于比较难的,我们都知道绘画是平面的,雕塑是立体的,360度每一个角度都等于说是一幅画。雕塑的乐趣在于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因为人的面部微表情有很多很多,成千上万种微表情。你要把一个人物刻画得生动的话,你怎么样抓住他这个最主要的特征,能够打动别人。 今年14岁的唐振洋和12岁的潘振宇,以及刚毕业的20岁大学生KELLY,是荣长付目前最称心的三个弟子。 泥塑爱好者
潘振宇: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做完了还可以烧,还可以放在店里展示,我感觉很自豪。 《常州大麻糕》是潘振宇刚做好的作品,,虽说才学了一年,但是这看似简单的大麻糕要做出来,可真是得大费周章。潘振宇说,这个作品难度最大的就是大麻糕的片层制作,不仅要一层层叠上去烧制,还得逐层上釉,最后再放到窑里面去烧制,而从制胚、贴片、造型、上釉到窑烧,这块
“大麻糕”想要真正出炉,不用上个7天时间,还真是看不到如今这番让人垂涎欲滴的逼真模样。最近,潘振宇带着这个作品,和师兄唐振洋一起参加了国内青少年雕塑展的比赛,目前已经入围,正在等待最后的奖项产生。 泥塑爱好者
唐振洋:就想磨练磨练自己的艺术性吧,也争取能够获得一些稍微好一些的奖项。 学了泥塑四年多的唐振洋已掌握了静物的制作,转攻难度更高的人像,一个粗犷朴实、雄浑有力的泥塑手掌,背后是他数年如一日的苦练和沉淀。画而优则“塑”的kelly正在备战考研,从空间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她,这一次将专业锁定为泥塑。 泥塑爱好者
KELLY:这个就是我的一个自塑像。 记者:像做了多长时间了? 泥塑爱好者
KELLY:差不多一两个礼拜吧。 从简单的桃子,到复杂的人像,馆长荣长付最希望借着泥塑表达的,是用泥塑定格一个时代。 常州泥人馆馆长
荣长付:我也有一个想法,就是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够做一档类似于中国面孔的节目,为普通人塑像,但是这些普通人背后并不普通,他们每个人的背后都会有一个故事。我们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抓住他那个感动和打动人内心的那个瞬间,把它做成永久的凝固与,能够代表我们当下的时代特色。 传统的技艺,只有通过不断的传承,不断的创新,才能保留住那份最初的文明印记。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加入这个团队,一起将这项传统的技艺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