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很低,全国四亿人口,八成文盲;小学实际入学率不到20%;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只有11.7万人。70年来,中国教育走过了一条艰苦曲折而又辉煌的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这背后,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和倾力付出。今天,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武进教育史上的探路者和领头羊,是他让一所农校名满全国,他叫邹兴华。
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今年已经71岁了,他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担任了12年副校长、10年校长;曾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中学物理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高级教师,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可是,谁又能想到,这样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当初走进大学校门时已经31岁了。 邹兴华:我是省常中66年的高中毕业生
所以年龄比较大了31岁 已经有3个孩子了 家里面 爱人在农村劳动 我也在农村种了十年田…1977年我报名高考了 但是当时对年龄有限制
而且要公社批准 我的年龄超过了5天 到了1978年 报纸里面 广播上面 都公布了 去参加高考 不需要哪级政府批准 只要个人志愿 年龄也不受限制
只要是老三届 所以我非常高兴
也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1978年夏天,邹兴华拿到了迟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告别父母妻儿,到当时的江苏师范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大学,开始了如饥似渴的学习生活。 邹兴华:当时是怀着焦虑不安的
但是又充满希望的心态而做出了这样一个(读书)决定…家里么 妻子在村民小组劳动 家里面一年下来 孩子的口粮都拿不到 因此 放暑假寒假
我还要回来再参加生产队(村民小组)的劳动 打一些小工 比如到窑厂挑石子啊
挣一些钱来补贴家用 随着高考恢复,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有机会走进考场,实现自己的大学梦。其中一些像邹兴华一样的大龄知识青年,既要肩负家庭的重担,还要抓紧时间学习,而他们中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老师。 邹兴华:当年我们江苏师范物理系招了240名学生
有58名是年龄比较大的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母校的校长就跟我讲好了 他说 你毕业你将来会有很多的选择 譬如说留在苏州 譬如说到大城市去 他说我们希望你还是回到母校
回到漕桥中学 因为是农村的学校…能够更多地让我们农民的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愿意 1982年,邹兴华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漕桥中学任教,既当高中的物理老师,又做班主任,开始“教农民的孩子读书”。两年后的高考,漕桥中学107名毕业生中有87人考取了大学本专科,邹兴华带的毕业班还出了个全县物理第一名。由于教学成绩突出,1985年,邹兴华被选派到当时的武进县前黄中学担任副校长。 邹兴华:不能丢教鞭
坚持在前黄中学机关后勤 又掌教学 分管一个年级 从高一上到高二再上到高三高考 考完大学之后再回来再上高一再上高二再上高三
一届一届的这样在前黄中学一直工作到我退休…我教过的我的学生 他的孩子长大了送到前黄中学 刚好我60周岁的时候也教了他的孩子 教了他两代人
我很高兴 1991年,国家教委《全国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江苏子课题落户前黄中学,邹兴华担任组长。课题研究让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尝试“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 邹兴华:高一和高二的要求不一样
跟高三的要求更不一样 因此要分阶段 而且一个班上面学生的情况各不一样
因此要分层。 作为常武地区的知名高中,1999年前黄高中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1年迁至武进城区,2004年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同年以前黄镇的老校区为基础,创办了民办初中前黄实验学校。从破落的老校区到耗资1.8个亿的全新的现代化校区,生源剧增,优质教师缺乏,让时任校长的邹兴华压力倍增。 邹兴华:80年代每个年级高中只有4个班
后来到90年代每个年级6个班 最多的时候到12个班 现在我到了这个湖塘的新校区
第一年招生招了26个班… 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2006年,省前中国际分校成立。2011年,省前中、省前中国际分校和前黄实验初中抱团组建了省前中教育集团,招生范围扩展至南京、镇江、无锡等周边城市。 邹兴华:科学技术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
因此我觉得这样一种环境下面 使得我们教育得到了充分发展
应该说是改变了我们常武地区教育的一个大的格局 抚今追昔,方知来路之多艰。今日中国,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最真切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