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70年 时髦的中国人 |
时间:2019-10-14 20:37:31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老百姓的“衣食住行”中,衣是排在首位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年,服装也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变得绚丽多彩,从缝缝补补又三年到每季都有新衣服,从颜色单调到个性化多样化的服装定制,从时尚的“洋布”,到如今中国制造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光彩。服饰的变化代表着老百姓消费水平升级的过程,也讲述着中国如何从百废待兴到蒸蒸日上的故事。 1949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比起普通孩子穿的补丁衣衫,刚满5岁的杨德华,碎花棉袄,手工布鞋,十分抢眼。 杨德华
以前都是灰的蓝的,花的很少,花的都是给我们小孩做的,我奶奶好会做衣服,很厉害的,吃过饭以后她不睡觉,她就在那里做衣服。弄鞋子有点困了,我们就喊她,奶奶,快去床上睡,她说不要。 小时候,杨德华家里条件不错,奶奶又心灵手巧,所以杨德华在学校里总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杨德华
我家还可以,人家穿的衣服都很破,老大穿的衣服一代代穿下去,这个我知道,哥哥都给姐姐穿,姐姐的给妹妹穿,有的是上面的哥哥,下面的妹妹也要穿,没有钱,不能做,奶奶讲我先给别人家几件衣服了,别人家有七八个小孩。 杨德华回忆,那个年代有个时髦的说法叫做“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而她第一次穿上列宁装的时候才上初中。 杨德华
我第1次穿列宁装到学校去,那个时候初中。我穿了以后人家都羡慕的。列宁装以前上面有两个袋子,应该有扣子的,我奶奶不会做那个扣子,弄点硬板纸,浆糊的,包起来,小孩子的袋子过年可以放压岁钱,蛮好的。 1954年,计划经济后,布票紧缺,几乎每一件衣服都是“传家宝”,杨德华至今还留着一条爸爸穿旧以后,裁缝改了给自己穿的裤子。
杨德华
它上面的屁股上破了,我把它去掉,把下面半段弄下,这是五几年的,经历了50年的衣服,摸上去毛毛乎乎的,以前的50年左右的特点就是用纽扣纽的,但是没有拉链都是这样子的。 二十几岁是小姑娘最爱美的年纪,但是当时杨德华响应祖国的号召上山下乡,每天都穿着蓝色的大褂,围一条红围巾,那已经是当时最好看的打扮了。 (试穿) 杨德华
买了这个红围巾,我在农场上面,当时我总是穿成这样的。 1979年,杨德华从农场回来,此时的中国服装市场,衣服的颜色也慢慢变得丰富起来,款式也越来越多,“的确良”不仅掀起了一股服装时尚风,也结束了国人“大改小、旧翻新,补丁摞补丁”的粗布时代。 (试穿) 这个衣服是(的确良)的护士衫,护士都是穿这个衣服的款式,最流行的,这时候已经是格子衫了。 杨德华说自己从小最喜欢的颜色就是红色,年轻时只敢围一条红围巾,如今,大大方方的穿红衣服,跳广场舞成为了她老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那时候不好穿红色的衣服,我年纪大了,就买的红色的,都是红色的,喜气成功的颜色。 为时代裁衣
坚守手艺人初心 1983年,16岁的叶全忠,跟从师父踏上了制衣之路。 叶全忠
从我16岁开始,记忆当中服装一年比一年丰富,那时候卖的服装不多。全部都是定制的。特别到年底的话,我们大概从腊月开始一直做啊,不停的做,每天加班加点加到凌晨两点,做到年初六,还有几个客户都没做好 80年代初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棉纺织品、化纤制品的种类样式越来越多。伴随着霹雳舞的兴起,牛仔裤、健美裤、喇叭裤、蝙蝠衫红极一时,潮流服饰开始快速更迭。 叶全忠
我们学裁缝的时候改革开放了,有人能上班,拿一点工资。有30块钱一个月那个时候就算是小康了。随着一年的收入变高,他们的做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做的越来越多了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中国港台地区甚至国际上流行的一些服饰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卖服装的生意在当时方兴未艾。常州市中心出现了一个长630米,宽5米的大棚市场,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号--“香港摊”。 叶全忠
小香港市场的衣服,大部分做服装都是原来做裁缝的去做生意。我中间有段时间也卖服装。因为我们卖服装,从裁缝的眼光看服装,就喜欢看套装。那时候我从杭州进套装回来一天可以卖30多套。 引领国潮新时代
融入情感的创作 2005年,马德东成为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一名老师。 马德东
在进行灵感的捕捉期间,我也非常头疼,我觉得很多传统元素,就想找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去设计。有一次去梯田,所以我会看到很多梯田拍出的景色特别的美好,把它转化成一种现代的图形和通过现在的手段来进行结合到我的衣服里面,找一些印刷图案的公司做一件3D印花,通过现代的手法把它实现出来。形成一个全新的设计观念,更好的实现我们设计的手法。 从制造到创造,产品到文化,70年中国服装业内涵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愈发广阔。李宁、波司登等先后登陆国际时装周,中国服装设计师与诸多领域跨界合作,催生不少潮牌与爆款。
“国潮”“原创设计”等成为国产服装品牌新标签。 马德东
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去讲究科技感的体验,比如国产的品牌加入一点智能的成分,比如你今天跑了多少步,你今天运动量是多少? 2019年,马德东带着学生们,正将更多的中国元素汇入服饰中,在他的工作室里,每一件服装都故事,也都被赋予了名字。 马德东
不是把它当成衣服来去做,我们现在衣服都有感情,对于我们都有我们的设计师的感情在里面都有附加的文化在里面,所以一件服装不仅是物质的,而且是一种精神的双重属性的产品。 从中国服装到中国时尚,70年的变迁凝聚了创新与奋斗,铺就了“美丽事业”。站在新起点,坚定创新升级,加速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融入文化积淀,中国服装业将迎来更广阔空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