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同龄人》王云达:与常武经编事业共成长 |
时间:2019-10-11 21:06:24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祖国一路风风雨雨,如今已是繁荣昌盛。陪祖国走过70年历程的老人们,更是见证了国家的发展。系列报道《共和国同龄人》,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老人叫王云达,是一名老党员。在他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湖塘花东二村,拜访一下这位老党员吧。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1949年11月份生的。应该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从小受党的教育,学校里老师的教育,要为共产主义奋斗一生。 共产主义是王云达的政治信仰,党是王云达的行动指南。从小学习优异的王云达,当过少先队大队长,班级干部,也立志要加入共产党。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70年代初我是党校培训的积极分子,一直听党课。那时候入党的要求比较严,所以我是在1993年入党的。 王云达初中毕业,打过不少零工。在图书馆做过管理员,在扫文盲班当过老师,在工厂里烧过窑,打过铁。最终自学机械纺织技术,参与到武进纺织机械厂的经编机工作中。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我也到无锡轻工学院学习了半年,专门学经编机技术。那个时候画图都不像现在在电脑上,用仿真,用模拟。那个时候都要靠笔在纸上一笔笔画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王云达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从一个基层员工做到了车间主任。要说工作中最有趣最有意义的一次经历,便是1988年,39岁的王云达带着企业全体员工的期盼奔赴德国考察学习。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大量引进先进技术。我们厂有一定的基础,被纺织部列为引进经编机技术项目的一个单位。我们厂就组织人员到西德卡尔迈耶公司去考察学习。 风华正茂的年纪,王云达在德国的经历,让他明白一定要把经编机的真正技术引进中国,有朝一日,让中国可以摆脱进口,做出自己的品牌。王云达以及所有制造经编机的第一批先行军和领路人,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取得了不少成就。(此句贴奖状镜头) 记者:那你这么多奖当中最得意的是哪一个?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是那个。 记者:那个是怎么得到的?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研究新产品,开发渔网机。陈玉英,原常州市委书记。我们在党校学习,陈玉英请我们吃饭。给了我两年的政府津贴,那个时候是120块钱一个月。 虽然年代艰苦,但是国家和政府非常支持机械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相当大的帮助。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政府)经常来慰问我们,看看我们有什么困难。搞了成果之后还给了一些奖金,那个时候的奖金是很少的,但是对我们是很大的鼓舞。 从1977年入厂接触经编机,到2016年67岁才正式退休离厂,几十年的时光里,王云达收获了爱情,取得了成就,更见证了常武地区经编机的发展。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现在渔网机上已经发展了很多产品,像遮阳网,盖土网,还有渔网。现在经编机在常武地区是一个不小的产业,大大小小生产经编机的厂有二三十家。 如今,常州作为我国经编机械五大生产基地之一,精编系统领跑中国,高效织造智能化经编生产线等新型经编机填补了多项国家空白。 二胡、社区歌唱团,王云达退休后的生活依然多姿多彩。采访期间,王运达的妻子生病住院没能在场,老爷子仍是特意要夸夸自己的贤内助。 共和国同龄人
王云达:我在外面工作,有的时候要很晚或者几天不在家。她总是把家里的事情弄得好好的,把小孩也带的好好的。给我支持,帮助很大,是真正的贤内助。 如今,王运达除了参加活动,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照顾自己的外孙,接送孩子,准备三餐。每天下午4点30半,王云达准时骑上电动车去接外孙。外孙放学回家后,便开始帮他辅导功课。王云达常常教育外孙,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王云达的外孙
汪羽林:外公和我说要多看书,多读报。加入少先队员也很光荣。以后还要入党,多为国家做奉献。 有这么一位出色的外公,想必小朋友长大后也是名栋梁之才。或许对于王云达来说,祖国70年的变化,体现在经编机技术从研发到成熟,机械制造行业越来越庞大。在这我们也祝福王云达老爷子的晚年生活能够有滋有味,一切平安。我们也要向这些为祖国发展奋斗的老人们,说声谢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