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刚:“金字招牌”的打造者 |
时间:2019-09-20 20:35:14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成语“金字招牌”比喻高人一等可以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比喻名誉好。本意是指店铺为显示资金雄厚、广迎宾客而用金箔贴字的招牌,可见这贴金工艺由来已久。今天我们就走近贴金这份“金光闪闪”的工作,认识身边的手艺人。 画面+音乐 贴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考古学家在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发现并确认其中的青铜器用黄金薄片贴饰。可见,我们的祖先在5000多年前就掌握了贴金的技术。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贴金技术日臻成熟,广泛用于皇宫贵族或佛像寺庙的贴饰,以表现其富丽堂皇或尊贵庄重。 户外贴金现场 贴金艺人
袁志刚:24个字,字是65公分的。金箔不是很薄的嘛,一有风就吹散了。 80岁的袁志刚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他是土生土长的牛塘人,从事贴金手艺制作已经20多年。今天,他带着家人赶到新北区奔牛镇,为一家企业厂名贴金,这是一单老生意。金箔怕风吹散,贴金又要避免灰尘,所以户外他们只能在篷布下作业,闷热可想而知。 现场:这边一排厂都是你们贴的。一块地方,一个人做了看看好嘛,都喊了做。 企业工作人员:效果不错的。你知道那个(厂名)有多少年了吗
?2006年到现在还没动过,还是原来的(样子),还可以的。 不打广告,靠的是老生意的口口相传,这是袁志刚引以为豪的自信。20多年前,袁志刚在跑供销的时候,跑来了一笔大单——贴金。当时在常州没人会做贴金工艺,放弃大单又不甘心。后经多方打听,他请来了上海一位姓谭的老工艺人。 贴金艺人
袁志刚:呆了两年,但是有一次我跟你一样,去拿一张金箔试试看,他说袁厂长那个不好动啊。那我就把每一个程序都全部记下来,第一道工序做什么,第二道工序做什么,就把工序都记下来。 就这样偷师学艺入了门,袁志刚慢慢悟出了贴金的门道。距离独当一面的贴金手艺人,只差一单打响名气的生意。谭师傅回上海不久,机缘巧合来了一单生意。中国人民银行山东分行找到袁志刚,让他重新给银行门头贴金。成功打响这第一炮之后,袁志刚的名气渐渐传播开来。 贴金艺人
袁志刚:我做的地方多了,上海无锡最远的在太原,北京去过四五次了,北京去的都是贴的大家伙都是雕塑。那个时候那边都堆的字,这个地方也都是字,有的时候拿过来都是十几二十个字。 南京是金箔的故乡,袁志刚贴金所用的金箔都来自南京。贴金的手艺并不复杂,第一步是基层处理,将所需贴金的物品清理平整、出净灰尘。第二步是上底漆,接着贴金,最后细修、扫金等。不过看似简单的步骤却也大有讲究。就说上底漆吧,为了选择合适的底漆,袁志刚可没少打听。 贴金艺人
袁志刚:我在上海三四次,那时候(厂家)已经不生产了。后来打听到前黄,说上海的漆那是我们做的,我们做了送过去的,运气好的不得了,一直用到现在。大概有10吨。 好的底漆关系到金箔的牢度,有了花心思的选材,才有金光闪闪的夺目。而底漆的干湿、时间更需要恰到好处。 贴金艺人
袁志刚:关键要知道它的干度湿度,太干了不行,太干了贴出来花的,过湿的话它的亮度不够。凭自己手感,这个没有规定的时间。反正这个东西不好晒,一定要阴干。不好放在有灰尘的地方。 因为金箔薄而嫩,容易破碎损坏,所以贴金箔时,操作要轻快细致。如发现有漏贴之处,要立即补金。二十多年来,袁志刚带领着自家的家庭作坊,在贴金行业成为翘楚。没有什么宣传,靠的是细致的手艺和过硬的品质打造出的良好口碑。 贴金艺人
袁志刚:也是一个传统工艺啊。原来木头是没有人贴的,后来塑料也能贴,玻璃也能贴,我都贴过的。我就专门钻研那个东西怎么样贴哪样比较好,只要钻研只要动脑子。 小到黄豆大小的佛珠,大到几十米高的雕像,经袁老的巧手,都被穿上金衣,闪着熠熠金辉。二十多年间,凭着在贴金行业的那份精益求精,袁志刚也为自己打造出了金字招牌。常州亚细亚,刘海粟美术馆,福记大饭店的金字招牌都出自他之手。 虽说袁老已经80岁了,到了该休息的年龄,但别人找他贴金他还是非常乐意做,不为赚钱只为喜欢。更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弟媳和大儿媳也掌握了精湛技艺,让这份传统手工艺有了传承。二十多年的坚守,是兴趣也是生活,愿这份美好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