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口小恢复快 常州开展首例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手术 |
时间:2019-09-17 20:30:29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今天的生活超视我们来关注医疗技术方面的最新成果。微创手术以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的优点,一直备受广大患者青睐,除了传统的腹腔镜手术外,如今微创手术也被应用到脊柱外科、骨科等外科手术中。近日,常州一院就完成了我市首例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 71岁的王银凤腰一直都不太好,前阵子出去玩了一趟,回来后发现走路都有些困难,便赶忙就医。 患者
王银凤:还是走路不好走,社区去看也是腰椎跟坐骨神经有问题。 常州一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俊:磁共振做下来,她其实就是一个腰椎的轻度滑脱,合并一个神经脱管狭窄。原来这样的病人,我们都要开放手术做,现在我们就采取一个比较微创的方法,用内镜去治疗。 在内镜下做椎管的减压和椎间的融合,这是目前来说比较微创、同时符合医学上精准治疗的一个方法,因为创口较小,术后王女士恢复得不错。 常州一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
吴俊:这样的病人,像我们一个有融合的切口,一公分半、1.5公分,15毫米左右吧,我们常规的做融合手术,整个切口要到4~5公分左右。对整个肌肉软组织还有股性结构的破坏比较小,还有就是不需要输血。 医疗技术的发展,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不断运用到医疗领域。本月初,我们栏目报道过,省内首台5G+MR腰椎手术在常州第一人民医院实施,而上周四,国内首台医疗专用视觉采集追踪机器人也在手术中亮相,这也是国内第一台同时应用SPIN(实时三维影像采集)+MR(混合现实)+AI(人工智能)+大数据4项新技术的手术,那么这台颇具未来感的手术是如何进行的,患者术后又恢复的怎么样呢?继续来看报道。 常州“智慧医疗”全国领先
黑科技机器人首次亮相 79岁的杨秀妹常年腰痛,经常州一院确诊为腰椎退变性侧弯,腰椎管狭窄症,考虑到患者体质偏弱,年龄较大,专家团队决定使用4项全新技术,来为其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开始后,先通过SPIN对患者全身进行扫描,以获取影像数据,以往使用CT,患者难免遭遇多次辐射,但SPIN可以在术中实时对全身进行一次360度的扫描,减少辐射,消除偏差,加快手术进程。数据通过网络安全服务器传输至智能大服务器后5秒建模,并进行术前规划和模型的整合,最终结果传输到手术室内的电脑上,医生可以清晰看到病灶的3D模型,同时大大减少手术时间,比如在手术中需要给患者腰椎置钉。 现场
常州一院副院长 大骨科主任
刘志伟:我们MR眼镜中看到一个进钉点,看到一个引导线,我们顺着这个引导线,把这个标记物放进去,这样做完以后,我们用CV透视一下确认,位置都很好。那采用这种MR的技术的话,可以让我们置钉时间缩短了1/3的时间。 杨秀妹的手术较为复杂,需要做腰椎固定、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腰椎矫形四项内容。当医生戴上MR眼镜切除病灶时,视觉采集追踪机器人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常州一院副院长
大骨科主任
刘志伟:她切除的范围多大,我们给她划定了一个范围,那按照以往的话,我们在切的过程中,其实医生对她剩下的范围,是不太清楚的。那我们现在用了这个视觉捕捉的一个智能机器人的话,它经过人工智能的一个不断的演算,它的精确度比较高,所以我们在术中切除了多大的范围,它能够实时在模型上通过MR的眼镜给医生一个提醒,医生就能够做到心里有数了。 据悉,这台视觉机器人是由常州一院参与设计研发的,并具有自主专利。今天上午,记者在脊柱外科病房见到了杨秀妹,她恢复的不错,已经能下地走动了。 患者
杨秀妹:挺好的,吃药没用,还是要手术。 今年,国家卫健委提出我国医疗服务发展正处在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过渡的关键阶段,“智慧医疗”是医学发展的大趋势,目前常州一院可以完成MR+AI+5G+SPIN+大数据整套智慧医疗过程,下一步将建立MR+AI+大数据的超精准医疗实验室,制定MR标准手术室,便于在全市推广。 常州一院院长
华飞:这个手术,我们会在全院这样一些需要超精准定位的手术当中,比如说肝胆胰外科、还有心脏大血管外科,这些手术当中逐步的来推广。我们全院也会成立相应的这样一个组织机构,来推进我们全院的智慧医疗的一个发展。 随着5G、智能机器人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智慧医疗惠及全民,相信未来咱们老百姓将获得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