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常州止园 |
时间:2019-07-27 20:28:02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常州止园,位于咱们武进城北,建造于1610年,历史比圆明园更为久远,是古代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晚明独树一帜的山水画家张宏曾为止园写照传神,绘制了一套20开的《止园图》。可惜的是,这套《止园图》却散佚海外,为了让止园家乡的人民了解止园,中国刺绣艺术大师孙燕云拈针引线,决定用指尖重新绘制《止园图》,历时10个月,这个伟大工程终于要完成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先睹为快。 花窗雕栏,临窗有树,坐在绣架边的孙燕云,正以线当墨,以针作画,拇指翻飞间氤氲出一片淡雅的江南风光,而这就是明代张宏笔下的常州止园。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在前年,我就已经看到了我们300年前的止园图,我就觉得自己有感觉了,我就想能不能用我的乱针绣的方式,来把这个纸原图复原。 孙燕云,中国刺绣艺术大师,省级非遗乱针绣代表性传承人,偶遇《止园图》后,就被其深深吸引。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止园图20幅的手稿都在美国博物馆,德国博物馆有八幅。美国研究中国史的学者高居翰先生,他发觉了(止园),去年年底正好有一个止园和高学翰的论坛会议在中国园林博物馆开幕。我想去了解这个止园的内容和止园的来龙去脉。 出于艺术家的创作敏感,孙燕云萌发了一个设想:以乱针绣形式来呈现《止园图》。但止园虽是故乡常州的古迹,想要用针线还原它却要跨越时空的距离。几经辗转,孙燕云结识了止园研究专家黄晓博士,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止园的高清稿件。去年十一月,孙燕云终于带领团队开始了《止园图》的乱针绣艺术创作。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止园图册有20幅。他其实是止园有一个全景图,后面19幅是这个止园的每一个景点的局部。这个里面有春夏秋冬的,然后稿件的时间也久了,所以在做的时候要一点一点分出来春夏秋冬。我还是会不停的和王晓老师沟通。 孙燕云按照张宏《止园图》的原始尺寸,以32厘米×34厘米的大小进行原图的乱针绣创作。整个过程充满挑战,想要高度还原300年前的止园图,选择什么样的绣布和丝线都很有讲究。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一个是选面料,面料要不能走形。在做的时候色彩的把握是蛮难的,要达到20幅色彩的统一。把这个颜色统一放在一起花了一天的时间,里面大类有20几种色系,一个色系里面有二十几个渐变色,所以这样做出来,要达到100种颜色以上。 较之以色彩见长的乱针绣作品,《止园图》的创作一改往日油画式层层晕染的绣制风格,通过圈针法、短交叉等细腻针法勾勒出秀气、典雅的明代园林。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我们传统的乱针绣针法比较活泼,而且长短不一的,比较奔放自如,很自由。跟我们传统的乱针绣来比,做止园的时候,就没有那么奔放自如了,因为国画它有意境,现在的针法不能放开了,只能一点一点,有的我们都是把线劈开了做的。用一根丝线批了1/7做。用11号针做。
不仅如此,重现止园并非循规蹈矩的临摹,用针线表达这百年之前的画卷,更需要重回当时,揣摩画者的心思,并加以艺术的想象。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颜色里面一定要加上自己的想象,冬天在雪地当中受到阳光的照射反射以后,就会有自己的环境光,有一点光线红色的。 指尖上的常州止园 漫漫传承路
切切匠人心 为了让更多市民身临其境感受止园之美,今年年初开始,一场以“止园归来”为主题的视觉大展在我市开始筹备。8月下旬,乱针绣《止园图》全部完成后,也将成为这次视觉大展的点睛之笔。 “常州三宝”乱针绣还原“常州传奇”止园,似乎是一场命中注定的缘分,穿越时空,今天的人们得以用另外一种形式去想象这座园林的美好与辉煌,去了解那段历史的璀璨与沧桑,而300多年前的园林文化与非遗工艺的相遇,也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常州乱针绣的精湛与美妙。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一路走过来也不容易,很辛苦,我们每一幅作品,上班到下班,7个半小时,要是没事的话,我一天就坐在上面,除了吃饭,这绣一副作品要几个月,甚至要做到一年,我的职业毛病,脖子腰都不好,尤其是眼睛,像我们现在,年纪上去了眼睛也越来越不好了,因为眼睛不饶人。 作为乱针绣创始人杨守玉的第三代传人,孙燕云从小看着母亲习练乱针绣,并在母亲的影响下很早踏入乱针绣的殿堂,对于孙燕云来说,这不仅是她的职业,更是一种匠人的使命,一种深深的情怀。这一坚持,便是跨越三代人的传承,如今,女承母业,坚守着三代人共同的初心。 同期声:
中国刺绣艺术大师 孙燕云
有一天他就会打电话给我说,妈妈我现在躺在一个大石头上,晒太阳,我已经两个小时,但是我有点事跟你说,我想通了,我准备接班,我当时一听真的很开心,因为我们这要年轻人来接班,我们年纪总归要大的,自己的小孩,不能说服的话,你让别的年轻人怎么来接受呢?要让更多年轻人来看到我们的,这个乱针绣修的前途有多光明。 止园归来,是孙燕云用细密的针线带我们穿越时空,被复原的是情怀也是梦想。梦回明代,重现名园。让我们共同期待乱针绣《止园图》亮相的那一天。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