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为方言“建档” 留住乡音 |
时间:2019-07-10 20:40:57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古稀老人为方言“建档”
留住乡音 谈及乡音,有人说,乡音是小栈房的铜火盆,挨近时冷,远离时反暖;乡音是藏在心底的乳名,时刻陪伴着前行的游子;乡音是醇香浓郁的酒,喝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在横山桥镇东洲村,有一位古稀老人,花费多年心血为武进方言建档。一起来认识这位方言传承人,任德明。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眼末像霍显,筷末像雨点。嘴末像捗欠,吃起来像轧剪。天气的两种现象都包括在里面。眼睛盯好了别人的菜,眼睛不停的看,还有一个筷子呢,这边夹点那边夹点,一块不行两块。什么嘴里还没吃完呢,就开始往嘴里塞,声音难听。就是说这种人就是贪吃,吃相难看。 一讲到方言,77岁的任德明神采奕奕,在过去八年里,他潜心研究整理武进方言,对乡音的感情越发深重。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武进方言土,土得有味道,土得有幽默感,人生悟到很多东西都是他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比跟你说十句二十句都要好。第二个是广,方言的范围很广,比如说勒字又可以当名词,又可以当介词,七勒缠勒八勒,蒲鞋穿勒袜勒。七搭八搭。蒲鞋怎么能穿在袜子里呢?这个也是我们常州一个勒字的经典。还有一个雅,搓麻将背后都是竹子做的,就叫看竹园。还有一个四六不靠,就是天地父母,那个是按照笔画数的,就是不靠谱的意思。 1942年,任德明出生于武进横山桥,初中毕业后,他就去外地当兵、工作,离开家乡的日子里,他深切地感受到,乡音就像一张不用盖章的介绍信,帮他结交了很多同乡,让他更快更好地融入生活。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在外面听到武进话激动,我妈妈说我是体面叫花子,就是出门比较内向,不敢和别人接触,但是呢,我那个时候顾不得了,听到声音我赶紧去沟通,那个时候还没有电话的,就写个名字,我好多朋友就是这样交下来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1991年,49岁的任德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乡。正因为乡音难忘,乡情难却,他一直有个记录方言的心愿。而退休后,他被邀请参加无锡一个镇的地方志编写工作,期间他有机会阅读了60多部武进乡志,其中有很多方言内容,他专门整理了出来,2011年,任德明开始着手编写《武进方言》。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这几年,方言兴起来了,还有就是我参与甚至编写镇志,我觉得这个东西好啊,通过这个我也开始收集,收集到了有三四本的时候,我说我已经到这样子了,欲罢不能,欲罢不休。 为了加快编写方言的进度,72岁那年,任德明开始学习电脑操作,报了培训班,时常打电话向身在无锡的儿子“求教”。有时候电脑坏了,儿子还要奔波上百公里赶回来修。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我儿子给我买的电脑,我看不懂的,去报名以后,我学了三天,我去上课还出了一个洋相,去了以后看我是个老头坐在里面就叫我走,你送孙子送到这里就回去吧。我还给自己写了打油诗,年过七旬学电脑,半半六十勿开窍。开弓呒不回头箭,赔饭贴工勿懊憦。吃饭钱也是自己赔进去的,但是我不后悔。 开弓没有回头箭,但路漫漫其修远兮,编写方言的过程可谓波折不断,先是2012年,他存在电脑里的8万多字文稿因为电脑故障丢失了,那可是他用“一指禅”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花费了近一年的心血,任德明顿时欲哭无泪。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一开始,进度慢。一天都到不了一页纸,我没有学盲打,所以要看了打的,这个习惯也改不了了,但是电脑出故障了,所以我那个时候准备放手的不干了,这个东西又不熟悉,我儿子过来给我恢复了半天也恢复不了,(后来想想)那到20万字的时候再这样子怎么办?后来我一想不能放弃,我就再重新把草稿纸记录的都拿出来往上面打。 下了另起炉灶的决心后,任德明在电脑操作上的困难也慢慢地克服了,到了2015年小年夜,眼看着文稿即将完成,他却突发脑梗住院了。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
2015年的2月17号,我忙了一天在家里打扫卫生,我在想再过一天就要大年初一了,我家里一点都没打扫,我就从上到下打扫,无锡的那个编辑让我把稿子送过去,那我弄的差不多了,我就赶稿子赶到12:00的时候,屏幕上的字一个都看不清了,看不清了以后就慢慢晕过去,晕过去我比较清醒的,我就给隔壁邻居打电话,快点把我送医院吧,后来再到无锡看的。 任德明的老伴
韩荣娣:(我在无锡)带孙子呢,他一个人在家。急么肯定急的,我也没有办法。 回忆起那次经历,任德明的老伴韩荣娣还是心有余悸。但她知道,什么也动摇不了任德明对于方言的热爱和对编书的坚持。所以从那以后,她就决定做好老伴的后勤保障。 任德明的老伴
韩荣娣:我一定会准时烧好饭,让他五六点钟吃饭,中午11:30~12:00一定要吃了,一日三顿要安排规律。中午我说你要下来休息休息了。他有的时候忙着写也要发火的,我不去理他。晚上吃完饭我说你一定要出去走走。 老伴的支持给了任德明更大的动力,而在编写方言的过程中,他觉得,相比体力和电脑操作上的短板,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精准、形象地解释好方言,这不仅需要博览群书,每天晚饭后的散步,也成了汲取方言营养的好途径。 任德明之友
任培春:像板板六十四。做铜钱的时候,那个模板都是六十四个。一模板六十四个,所以那个时候就说板板六十四。就是顶真。那个一般就只有六十四个,也没有六十三也没有六十五。 任德明之友
杨荷芬:东边牛来了,西边马来了,我们小时候也是要这么唱的,现在也要失传了。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还有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任德明之友
任听度:方言要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想出来,平常时候想想不到的。这个有的时候是要有条件的。 就这样,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夏天,这本由任德明自己编写,自己校对,自己摄影,自掏腰包的《武进方言》终于出版了。任老第一时间将书赠送给武进图书馆以及所有在收集方言上帮助过他的人。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这本书的第一功臣是我的老伴,她是我的第一读者。我好多这个语言想出来了,我都问她。她是勤俭节约的人,这次我花4万多块钱,她一句话都没有说,平时一分钱都要分两半花的。 目前,任德明已经在筹备编写《武进方言》下册,他说,如今自己的儿女远在异国他乡,孙辈们对于方言都不太了解了,留住方言,就像留住大树之根,河流之源。 《武进方言》作者
任德明:牢记乡音,牢记家乡,我女儿看了都哭了,牵动人心。方言在最后都要走向衰亡,这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不可阻挡的,我们现在的社会,向前前进的速度很快。但是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前进当中也是有东西急急忙忙漏掉了,掉的东西我们值不值当把它捡起来,我想方言就是值得的,你注重和外界交往,但是你的根呢,拖在地上了,你人不能离开这个根。 常州市地方文献研究会会长
张尚金:我们都讲普通话,但是不要忘掉了我们原来常州武进话,他呢就是补了这个缺,就是帮助我们,特别是年轻人中小学生提供了乡土重要的教材,使我们更加的热爱家乡,对传承传统文化一个很大的作用。 乡音是缠绕在乡愁上的藤蔓,是故乡留给我们的无形胎记。年逾古稀的任德明老先生,努力为方言建档,留住乡愁,浸润人心。我们希望他保重身体,期待他的《武进方言》下册能够尽快跟大家见面,当然也希望年轻人能发现方言的魅力,好好保护我们的根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