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非遗 遥观放鹞灯 |
时间:2019-05-14 20:52:21 来源: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春天的非遗
遥观放鹞灯 春天清风徐来,百花盛开,一到周末公园里放风筝的人很多,大多数都是大人带着孩子玩,也以小风筝为主,可是您知道吗?在遥观镇还有和风筝有关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鹞灯,一起跟随我们的镜头来了解一番。 鹞灯的主体叫鹞子,体积比常见的风筝大了不少,空气阻力更大,放飞的难度也是不言而喻。 遥观镇下岸村村民
刘国兴:天总归是要看的,要看东南风 记者:为什么要东南风呢 遥观镇下岸村村民 刘国兴
因为东南风和顺。 现场:来放,放,赶紧跑 拉拉,要稳住 经过几次尝试,鹞子总算是乘着东风升空了,经过的村民看到放鹞子,纷纷驻足观看,尤其是在小朋友眼中,这可是个有趣的玩意儿。 记者:你看他们玩的时候觉得好玩吗? 小朋友:有点好玩的。 记者:如果让你去放风筝,做这样的事情,你开心吗? 小朋友:嗯,我(怕)会被放着飞起来的。 据了解,每到这个时节,遥观镇上的村民就有放飞鹞子的习俗,以此祈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鹞灯,就是挂在风筝线上的灯笼,您可别小看了它,相传这鹞灯已经有600年的历史,是元末明初扯天灯杀“鞑子”演化而来,当时元朝统治在江南,实行十户三鞑子,为反抗元朝的统治,广大百姓以“扯天灯”为号,统一行动。 非遗技艺一脉单传
断代严重传承困难 放鹞子固然有趣,不过现在早已不是那个战火纷飞,需要扯灯为号的年代了,通讯科技的发达也早已取代了鹞灯的功能,如今,鹞灯更多的是作为表演项目来让人欣赏,那么这鹞灯又是如何制作的呢?接着往下看。 画面里的这位叫刘国兴,是鹞灯的非遗传承人,1949年出生的他已经71岁了,
见到他时,他正在做鹞灯的底座。 现场 记者:你这个敲上去有什么用啊? 鹞灯非遗传承人
刘国兴:穿铅丝 记者:里面也是一个支架对吧? 鹞灯非遗传承人 刘国兴:对
这个就是用来吊灯的 刘国兴告诉记者,除了鹞灯灯罩里的蔑丝可以在苏州买到之外,其他只能纯手工制作。说起来,刘国兴其实也是半路出家,只是小时候见过爷爷做,虽然喜欢,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有机会重拾兴趣,而那时他已经快五十岁了。 鹞灯非遗传承人
刘国兴:讲起来是96年那一段时间,那时候就分田了,大家自己种田就有时间了,才开始做出来也不像。 刘国兴可不服输,这鹞子和鹞灯说起来也是他祖传的手艺,虽然爷爷去世的早,但他从小也是耳闻目染。
鹞灯非遗传承人
刘国兴:主要是劈篾,还有量好尺寸。后来就越做越好,东西(篾丝)放在水里浸一下,然后拉起来用用纱裹起来,然后放在太阳里晒一下,然后就硬起来了,然后再涂漆。 通过自己的摸索,如今这鹞灯刘国兴早已做的得心应手,但爷爷的一些独门技艺还是没能传承下来,让他遗憾不已。 鹞灯非遗传承人
刘国兴:放下去喷出来,一闪一闪的,那个叫鹞花,那时候我爷爷会做的。那个东西我们现在不会弄了,他老早就死掉了,没有得到他的传承。 现如今,遥观会做鹞灯的人已经屈指可数,愿意学的也少之又少,平时也都是刘国兴身边的一帮老伙计在一起玩,其中年纪最小的就得数刘国兴侄子刘文平了。 刘国兴侄子
刘文平:以前娱乐项目也少,这个一个是体育项目项目,一个是锻炼身体农闲时间可以活动活动,还有一种是真正的庆祝丰收喜庆的感觉,现在来说娱乐项目多,参与的人少,玩的人年纪偏大,这个一个是老的东西,一个是传承,现在(争取)再做一个提高。 刘文平是刘国兴这一脉最合适的传承人,他不仅对制作鹞子和鹞灯有极大的兴趣和天赋,而且在放鹞子的技术上也出类拔萃,曾多次代表常州参加风筝比赛。 刘国兴侄子
刘文平:就像刚才不是太稳的情况下,我做一个临场的发挥调整一下,这个就是技巧。别人要五级的风才行,我两级的风就能放。 而对于目前鹞灯传承难的问题,刘文平希望能在下一代身上进行推广。 刘国兴侄子
刘文平:想要挖掘一批年纪轻的去传承下去,这是民间的东西,一定要保持下去,学校里想要发展一批,因为他们有劳动和制作的兴趣班。 非遗传承难是如今大多数非遗传承人的心病,刘文平的想法确实可行,目前也已经和遥观的中小学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将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何乐而不为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