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华文
一字千金 一台电脑,可以没有软件,但不能没有字库。在我们武进,有这样一家企业,他的字体已经霸占了每一台中文电脑,影响了亿万中国人,自己却藏匿在一处旧房里,没有厂牌,没有网站,只有二三十名员工。它就是常州华文,在他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A:你说世界上产品普及的最广的公司是哪家? B:别说是常州华文 A:……我还真觉得是常州华文……所有的电脑和手机,不管微软的、安卓的、苹果的……等于说不仅仅在中国,全世界有电子产品的地方就有华文的中文字。你不觉得华文的用户数量是奔着60亿去的嘛…… 2018年11月中旬,武进电视台生活连线栏目一篇关于常州华文公司的微信推文引起了热议。一时间,这家与包括微软、苹果、谷歌、奥多比、亚马逊在内的诸多国际公司合作的字库设计公司,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但让人意外的是,这样一家听起来高大上的企业却囿于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的一角。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魏德毅:我是魏德毅。我现在是在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我是数学系出身。我们常州华文也有好几位数学系出生的。可能是不是数学系出来,对文字艺术这些东西有点偏爱,我不知道,这是我的猜想。其实我们公司没有网上帖子说的那么神秘,说出来常州华文的客户名头都很大。一直说的,我们命好一点点。我们就是一个说大一点就是纯软件的公司。说小行业的话,就是完完全全一个做字库的公司。这个公司是1991年黄总从美国回来。跟当地,当时叫中国民族文字模厂。这么一个正版企业合资成立的。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魏德毅:其实用一句话来形容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我们是做零件,然后再装配。零件就是一个一个字符。装配出来的成品就是字库。 "并不神秘"的"造字工厂",就是魏德毅对常州华文的概括。可这家仅有20多人的公司在成立28年间已然制作了80余套字体,每套字体根据标准不同,有6763、21000和76000余字不等。如此海量的汉字十年如一地稳定输出,并被软件、互联网巨头们认可、为亿万人使用,或许一句"命好一点点"并不是充分的解释。 11月底,在经历了媒体的轮番轰炸后,常州华文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这群来自上海的阿姨,与华文公司的前身常州市中国民族文字模厂有着很深的渊源。而负责接待她们的壮仕益,是一位1982年就入职中国民族文字模厂的老铅字工匠。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员工
壮仕益:这里就是我们老的铸字车间。我在字模厂工作了8年。我爸爸也是做印刷的。我姐,我哥都做过印刷的。他们都是用字的。所以我进字模厂也是铸字的。我是铸造铅字的。那时候字模厂很红的,很忙很忙。那时候订货,最起码要半年后才能拿到货。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共有4家字模厂,分别是上海字模一厂、北京新华印刷器材厂、湖北丹江文字605厂和常州市中国民族文字模厂。而我们眼前的4台铅字字模铸造机就是曾经常州市中国民族文字模厂的财产,也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发展到最后的样子。字模师绘制铅字字稿,经由工匠拓印制成模具,再用铅浇注,就成了铅字字模。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员工
壮仕益:他们做一套字,那时候是国标字
6763个字,一套字要做十几年的功夫。还要几个人,一个老师傅,带几个小师傅。现在我们做基本上是一个月一套字。那时候大家也投入,两班倒,一起做。…黄总91年回国以后,带着技术过来。就开始接触用计算机做字。那时候我对新技术很好奇。我本来在铸字车间,是车间副主任,我就要求上来,进入新的行业。一开始我们什么都不懂,黄总教我们怎么取点、怎么描边。很难的,都是黄总一笔一笔教我们做的。 怀揣着对新技术的好奇,壮仕益放弃了字模厂的工作,加入了常州华文,成为了第一批学员。现代印刷技术的浪潮迅疾而又汹涌。如今,四大字模厂已全部倒闭、转型,而55岁的壮仕益也成为了常州华文最年长、也是最资深的员工。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员工
壮仕益:一开始有点枯燥,后来习惯了就不枯燥了。不会想什么,就是把这个字做好了就好了。现在觉得非常自豪。黄总跟我们说过,我们未来是很好的,我也相信,我的未来不是梦。这个话从进厂的时候,我就写在了笔记本上。写了这几个字。
想要了解常州华文,自然离不开它的创始人黄克俭。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毕业后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攻读实验语音学,正是在这段求学中,他接触到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也就是俗称的DTP。而这也是他后来创办常州华文的技术基础。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克俭:没记错的话是1985年7月1号,第一张《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旧金山发布了。我到了那家公司之后才发现,《人民日报》用的技术有两点震撼了我。第一是微波传输,印出来报纸是灰蒙蒙的,字不清楚,图片真没办法看,有很重的灰底。其实我看了之后是很痛心的。我知道这些东西完全可以用我现代的DTP技术来解决。第二呢,这个条专线要花40万美金。40万美金,在那个时候是天价。我们希望做这个事。我们实现的目的就是改造《人民日报》在那里印刷的水平,为国家省掉这40万美金。 这份印刷糟糕的报纸成了黄克俭心中的一颗种子。他曾试图与包括苹果、奥多比以及彼时乔布斯的next公司寻求合作,用先进的PostScript技术制作中文的字库。但是,与英文26个字符相比,中文的字数实在太过庞大与复杂,外国厂商并不愿意投入成本来进行这方面的开发与研究。1990年,黄克俭带着国外先进的技术回到家乡湖南探亲。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克俭:在美国呆了5年,就想回来呆的时间稍微长一点。回来以后很遗憾的,两个目标都没有达到。想在中南大学铁道学院建立字体设计学科没建立起来。第二呢,也没有找到一家合适的合作公司。我和我第一次去拜访的公司赌了口气。(公司说)不符合中国国情,听到这句话我当时很气愤。落后就是中国国情吗?在中国特有的就必须是技术落后了吗?这是最刺激我的一句话。只能说把自己的东西做出来让大家看,证明这是对的。 失望成了黄克俭心中种子的催化剂,他决定自己回国创业,开发出中文的字库。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克俭:我就知道这些字体设计的人员在字模厂,而不在高校。所以经过人民日报的介绍,经过多方调查。当时在国内的四家字模厂,唯一只有这家厂,还有字模师,还做传统的铅字。1990年10月份回来,我就来这里访问了。当年走过牛塘的这条路,我们叫它大路,其实真是羊肠小道。当时有一点点失望。看到那些字稿的情况下,我就决定选在这里了。
就这样,黄克俭住进了常州华文的宿舍,带着两批学员开始了字体设计。这一干,就是8年。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克俭:开业典礼(1991年)10月8号。当时11月底。就在这里开了混排的中西文字体研讨会。那时奥多比公司的首席运营官安·罗宾逊看了我们这里,他看到的是透过字稿的,将来中国的字体。然后我们就直接从常州出发。到了北京参加PP展。看这个(字)后,别的人都看傻了的。 在同行还在使用点阵与折线字库时,常州华文带来的完全符合现代印刷业标准的曲线字库惊艳了北京PP展。华文的产品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可怎么卖产品却成了黄克俭遇到的一大难题。在经历了不赚钱的漫长5年后,windos95面世,新的操作系统带来了新的字库需求,常州华文公司正式步入正轨。 同期声:常州华文文字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克俭:我们当时也不懂什么商业,什么的都不懂,我们就把东西做出来了。……我们当时只懂得技术,我们把它做出来。因为字库是个生产资料,他是用靠别人用(来赚钱的)。它其实排版软件也很不成熟。所以96年我们做了另外一个工作,把page
maker,还有现在最有名的photoshop进行了汉化。华文的意义根本不仅仅在于几个字库。它是把美国最先进的DTP技术的文化带到了中国来。 时代的洪流就像一块巨大的幕布。有的人被推到了台前闪亮登场,有的则留在幕后默默付出。改革开放的40年间,武进这片土地被无数人辛勤开垦,种下变革、发展、技术进步、以及传承的种子。我们在聚光灯下看到过他们中一小部分的影子,但大多数时候,这些种子都在幕后默默成长、壮大,托起我们越发稳定而又美好的生活……而作为记录者,我们的镜头有义务为大家深入幕后,去记下他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