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李臣:扎根“黄土地”27载 争做现代农业领航者

时间:2018-11-26 20:27:18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传承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种地方法,收成好不好看天气,赚不赚得到钱看运气。而在今天,有这样一批农民,他们虽然依旧终日和土地相伴,但在农业专业技术上,都有着自己的一技之长,而且他们还有了一个新名字——新型职业农民。今天的《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让我们一起认识常州市君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李臣。
秋收时节,前黄种田大户李臣家的加工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刚刚收割上来的澄黄稻粒经过流水线,变成一粒粒晶莹的米粒,散发出阵阵清香。“要种田,找李臣”,这是在前黄坊前一带的农户中,流行的一句话。李臣是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今年52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坊前人。在田间沟渠边长大,自小对土地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乡镇工业蓬勃兴起,很多村民抛弃了自家分得的土地,纷纷进厂务工,而李臣却一头扎进了黄土地。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第一年我就包了80多亩地。。当时我的父母是没有反对,但是我的老丈人丈母娘有点不同意,意思就是种地辛苦的,怕我们受苦。
1992年的冬天,一张土地承包公证书,让李臣与“农民”两字画上了等号。因为当时新婚不久,承包土地的钱都是从亲戚那里借的,所以李臣夫妻俩丝毫不敢有所懈怠。尤其到了农忙的时候,两人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的下地干活。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我打农药的时候,人家都还在家里面睡觉呢,天还没亮起来,我背着迷雾器,都看不到绳,是手去摸的。。。晚上人家吃了晚饭坐在门口扇扇子乘风凉的时候,我刚刚从店里面出来,一天下来那个脚走的,是在地里面,不是在我们田埂上面走,就光是在地里面走,我算算都要几十里路
尽管种地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轻松,但是李臣坚信,只要勤劳肯干,运气总会眷顾有所准备的人。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当初1993年我记得清楚的,卖的稻子,卖给国家的,是36块多100斤,剩余的部分我就是卖给粮贩子的,可以卖到50块,我第一年就是真的挣到了1万多块钱,当时心情就很开心
第一次大面积承包抛荒田,就赚到了第一桶金,这让李臣坚定了种地的信心。后来随着农村第一轮土地承包即将到期,国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乘着这股春风,李臣又陆续扩大了承包土地的规模。而就在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2003年全国非典大爆发,李臣也遭遇了农民生涯的一大挑战。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安徽的民工打电话来说李老板,我们不能过来给你插秧了,车子不让我们走,我当时就急死了,说句笑话就真的没有怎么睡好觉
要知道当时李臣承包的100多亩水稻田的秧苗已经落谷,就等着工人来“开秧门”。急得团团转的李臣,只能四处去打听对策,后来听说区农机局有专门的插秧机械,他赶紧购买了一台,这才解了燃眉之急。无心插柳柳成荫,在当年武进区举办的机插秧比赛中,李臣获得了全区第一名的荣誉。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当时我们武进区农机局举办这个插秧机比赛,这是要我们早一点实现水稻种植全程机械化。。当时武进区全区的买插秧机的机手一个比武大赛,我们就是从一块地里面,从这一头插到另一头谁第一个到头,比赛的当时,是第一个到头的,评委给我打分我记得是96.5。
在第二年秋收的时候,李臣仔细算了一笔账,发现用插秧机比请人栽插划算,而且每亩田的收益平均要多百来块钱。尝到甜头的李臣,第二年又添置了2台插秧机。在轻松完成自家100多亩田的插秧工作之外,还帮助村民栽插水稻450亩。2005年他又添6台机器,2007年专门成立了农业服务职业合作社,为合作社社员和村民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如今,李臣已拥有高速插秧机2台,步行式插秧机21台,每年为社员和当地村民服务面积超过1.5万亩。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穿着皮鞋也可以插秧了,就跟开轿车一样的,只要一个人坐在上面,后面一个人扶秧,那个速度又不得了了,正常的连片的话,一天45到50亩,是不成问题的,那个是机械化的改变,也是时代的变迁。
除了在机械设备上与时俱进,在种植理念上,李臣一直也是敢于创新的践行者。今年夏天,他新购入了两台大疆无人植保机,操作手只需站在平地上,就可通过定位软件进行GPS定位,实行无缝隙、无重复喷洒药物,既省时又省力。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无人机打农药,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像我们最后一次打农药,假如我们根部有纹枯病,我们传统的机器,打上去的话,那个药水只能一滴滴的挂下去,有的时候还挂不好,假如我们这个飞行器,一飞起来的话,还有风,这个药能直接打到根部,上面吸收下面也可以吸收了。
在今年区农业局组织的外出学习中,李臣接触到了“稻鸭共作”新型生态种养模式,并成为武进第一个吃螃蟹的人。7月份,他尝试在30亩的水稻田里放养了380只高邮麻鸭。稻田里的杂草和虫用来喂鸭,鸭粪还田。整个生长过程中,鸭子不需要人工喂养,反而在稻田中还起到了生物防虫、有机施肥的作用。金秋十月秋收季,稻鸭共作生态种植模式,让李臣的稻田再次变成了增收致富的聚宝盆。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一般普通的大米出来的话,2.5元到3元,像我们稻鸭共作30亩地的米,最少要5元左右一斤,整体的效益比我们常规的稻子要提高1000元左右一亩。
如今,耕田有旋耕机,插秧有插秧机,收割有收割机,烘干有烘干机,在粮食生产的整条流水线上,各个环节都有机器帮忙。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让李臣这样的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也迎来了春天。
常州市君臣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李臣:以前想都没想过,现在穿的皮鞋都能种地了。。我有的时候有空余时间吃过晚饭我就开车开到湖塘市民广场那边有一帮人都在那边学习吹萨克斯。。这都是时代的变迁,都是机械化,对于我们这边来说,我们各级政府,对我们种田的,不管是合作社还是大户都挺关心支持的。
从以前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现在的开着轿车去种田,李臣的秋收故事,让我们见证了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崛起,也见证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可喜变化。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出现,这样才能让农民职业有前景、农业发展有奔头、农村生活更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