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郭飞:从吃饱到吃好 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
时间:2018-11-21 20:34:58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世世代代的农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耕耘了一个又一个梦想。而“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面朝黄土背朝天”,则是人们对以往农民的印象。不过,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这样的形象正在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20多年来,亲眼见证了武进农业发展变迁的新型职业农民,郭飞。 记者刚见到郭飞时,着实有点吃惊,这个头发有些凌乱、坐在轮椅上的男子,竟是一家拥有一千多亩流转土地,5台联合收割机,15台大中型拖拉机,8台高速插秧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1983)年 我只有十三四岁的时候 那个时候家里分到六亩多田 家里只有爸爸妈妈两个劳动力 虽然只有十几岁 但是看到烂稻天 那个时候 田埂都是土路
那时候也帮着到田里去割稻 就是要到田里去做 从那时候起 慢慢的做的身体好像就有点 土话说早做早败
早出力了 郭飞是前黄镇农场村人,年轻时不惜力的劳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前段时间农忙,他旧病复发,疼痛时已无法站立。不过说起农田里的往事,他还是津津乐道。在郭飞的印象里,自己对农田的记忆是从“分田到户”开始的。到了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闲置的土地日益增多,也是在那时,郭飞萌生了做一名“职业农民”的想法。1992年,他从周边流转下30多亩农田,从事水稻、小麦种植。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那时候我刚种田的时候还是手工插秧 手工割稻 什么东西都是手工 真的是起早贪黑 有时候半夜起来打药水的 特别是大忙的时候 那个时候有雨来什么的
没力气也要上有力气也要上 就是这个意思 你如果不去做的话 一年的收成就下雨
在田里烂掉了 凭借承包30多亩农田的收益,郭飞第一年就成为了当地万元户之一,虽然赚到了钱,但都是辛苦钱。从翻耕到插秧再到收割,都是夫妻俩人力完成,加之当时政策的限制,粮食并不允许自由买卖,收入也算不上稳定。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农业机械化之路开始加速,传统的人力耕作的生产模式逐步被取代。郭飞敏锐地抓住了时机,在农业局的帮助下,购买了插秧机、收割机、中型拖拉机,享受了一把机械化带来的便捷。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这么说吧 人工插的快的人一天插一亩地 手扶式插秧机一天好20多亩地 乘坐式就是坐在上面的
一天可以插40多亩地 看到了农机服务的巨大市场,2009年,郭飞成立了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开始为周边地区农户提供从育秧到收割的专业服务。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我们那时候就开始成立合作社 帮老百姓服务 后来再发展向自己的合作社连片承包田 把老百姓的田流转下来 有固定的农机作业面积
现在逐步逐步就变成了农田全面机械化 从耕地开始 现在包括秸秆还田 桔杆粉碎 都是用机器 稻子从稻穗上下来到米 到你的餐桌上
不要到地上去 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农民靠天吃饭,许多时候,忙碌一年却颗粒无收。不过现在,天气因素对农业的制约越来越小。如何提升农产品价值,成了郭飞一直思考的问题,在不断的摸索中,他带领着他的合作社走上了农业精品化的路线。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现在很多老百姓都喜欢吃优质的东西 一个是品种的改良 跟一些科研单位像我们这里的农科所合作 提供优质的品种 我们来生产 这是品质的提高
二是我们种植方式的改变 不全用化肥农药 我们也用农家肥 特别是有机肥国家也在提倡 有机肥我们今年用了好几百吨 农药也不是说见到虫就打
有预防性的查虫治虫 徐海是郭飞的老客户了,近年来,每逢新米上市,他都要从郭飞的合作社拿几千斤大米,除去自己家里吃的,大多数都送给了亲朋好友。 客户
徐海:今天是特地过来买这个米的 这个米软 而且烧出来的饭和粥都很好吃 很可口的 我现在家里连我们小孩共五个人 一般也吃不了多少 虽然这个米价格有点贵
但是无所谓的 现在最重要的是身体
追求品质。 的确,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吃饱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何吃好才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曾经常州以水稻产量12连增为傲。如今,优质高产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郭飞一方面主打“前黄”品牌稻米,每斤十几元的价格大大提升了农产品价值,另一方面,他积极转变以往粗放的种植模式,强化大田管理,利用“稻虾共生”“稻鸭共养”等模式,走上了农业精品之路。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如果你养了龙虾 龙虾不死 那你肯定是没有打农药 我们龙虾也得到了一笔收入 我的稻米也提升了品质 我价钱也可以相对卖高一点 老百姓也接受
龙虾吃那个池子里的稻米卖10块钱1斤
但是像市场上最便宜的只要两块钱1斤 如今,前黄镇农场村以及周边的很多农田都流转给了郭飞,村民们不仅可以轻松地拿到收益,还能吃到高品质的大米,因此把田交给郭飞,大伙心里很踏实。 前黄镇农场村村民
翁仁方:我64岁了也种不动地田了 给他还有钱 国家还有补贴给我 现在的年轻人也不会种田 也不懂 种地也算不来 种地吃苦的很 给种田大户的话
现在都是机械化了 田里种粮,为的是守住耕地红线,满足基本所需。而通过树立精品意识,提升农产品价值,实现了土里也能刨黄金。40年来,武进的农业、农村、农民,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经历了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化。而郭飞的经历,也是这股浪潮的缩影。 前黄郭鲁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社长
郭飞:我一直说的 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很好 像我们这个地方农民能够做到这样 我觉得已经很高兴 跟以前比 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很满足的 很知足的 但是很知足之后呢
我们追求很高质量的生活品质 怎么去提高自己的品质呢 首先我们的想法就是从吃开始 人家觉得今天吃饭吃的舒服的
出去一天也就开心了 面对未来,郭飞信心十足。他说,进入新时代,他还要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良种良法,努力成为新时代下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