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连线


转型后的“捕捞人”

时间:2018-11-19 20:36:58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转型后的“捕捞人”
滆湖作为我区重要的备用水源,承担着武进百万居民饮水安全的重大使命。但近年来因为养殖生产污染和养殖户、捕捞户的生活污染,水体污染问题较为突出。今年9月底,万顷滆湖上的围网全部拆除,这也标志着从1984年开始长达34年的围网养殖历史宣告结束。嘉泽镇捕捞村是滆湖周围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离开了水和船,渔民们的生活又该何去何从呢?今天的生活超视带大家走近转型后的“捕捞人”。
11月()日,拆除渔船的第76天,早上九点,刚刚上完夜班的石小林,照例绕到村中的这片水域,再看一眼河里的“老伙计”们,虽然它们已经在挖掘机下粉身碎骨。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石小林:我总觉得拆么,心里有点不好过。我们在湖里生产所有的工作、住宿,包括我们人身吃饭的问题啊,全部拆掉了。
在挖掘机的拆卸声中,石小林回家的背影显得有些落寞。今年59岁的石小林早年在武进航运公司做轮船司机,1989年公司效益下降,石小林便和妻子跟着同村人一起在滆湖里做起了围网养殖的生意。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石小林:原先头几年是养鳊鱼、草鱼这种吃食鱼,投喂饲料。到后来饲料也贵了,养殖各方面不理想,后来改为养花白鲢,好的(一年)八九万,最好的十几万也有,比厂里上班收入高一点。
滆湖面积约16670万平方米,是苏南地区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盛极时湖中网围达5600万平方米。网围养殖给渔民们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由于河道污染、面源污染等各方面原因,滆湖水质已降为Ⅳ类地表水。为改善滆湖水环境,修复湖泊生态,根据全省“263”专项行动,我区强势出击,在9月底前拆除了滆湖武进范围内的所有围网。虽然政府给予了一定的经济补偿,但在滆湖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现在要穿鞋上岸很不舍,不过为了响应政策,渔民们还是忍痛割爱。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石小林:原先围网养殖收入还可以,后来围网一拆掉,家里生活总要维持下去,后来我就找一份工作了,常州大学后勤部做楼管员。……收入那是相差很大,(过去)每年都要七八十几万,我这个一年只弄个两三万块钱。
相比渔民,做楼管员收入低,不过也要清闲许多,告别了从前船上的繁忙生活,现在做一天休一天,下班之后的空闲时间,石小林还在家门口种了点菜。他家顶上的阁楼里,堆放着打渔时保留下来的所有用具,夫妻俩没事就上阁楼里头瞧瞧,这些曾经给他们带来无数回忆与经济效益的物件儿。
石小林的妻子 王荷风:这个是油桶,装汽油的桶,原来我们湖里汽艇要油烧的,现在也用不着了,带回来放放看看。这个百脚网是捕捉虾的,现在也放家里做个留念。
冬风凛冽,从石小林家出来,走在捕捞村里,随处可见正在缝补渔网的老人。打了三十多年渔,突然空了下来,手里头总还是想找点儿跟渔相关的事儿做。村支书石小方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世代以捕捞和养鱼为主的村庄,190户550余人,90%以上从事围网养殖相关工作。自从去年11月接到拆除围网的通知,上岸的渔民们在转型的岔路口,也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一般年纪大一点的,他自己去打打工。因为本身我们渔民没什么技术,打工的就业岗位也简单一点,不能从事技术方面的,门卫、保安一类的。另外一部分年级轻一点,有点资本实力雄厚的,喜欢打拼的人,他们有自己去创业。喜欢搞养殖的,他们到岸上自己开发承包一些鱼塘、养螃蟹啊这么一类的。
在距离嘉泽镇捕捞村48公里外的西夏墅浦西村里,捕捞村的另一位村民,今年53岁的张锡林正在河塘里侍弄他的螃蟹。捕捞村老一辈的渔民们,早年的经历都差不多,张锡林也在武进航运公司跑过运输,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从事围网养殖。不过张锡林是个非常有忧患意识的人,他告诉记者,滆湖里的围网被拆并非是最近的事情,早在14年前就已经有苗头了。滆湖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04-2015年,武进区累计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了4期网围整治,共拆除网围养殖面积5.75万亩,兼业渔民全部上岸。2013年,他们这样的专业渔民原先家里的100多亩围网,按规定缩减到每户30亩,他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养殖螃蟹的。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张锡林:湖里围网正好小了,发现面积不大了,我们就上来养螃蟹了。养螃蟹要求地方大,先到安徽,安徽养螃蟹要承包400亩,效益不行。后来就放到这边来,养了三年,养养还可以。
螃蟹比鱼可难伺候多了,除了围塘、种草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以外,50亩的蟹塘光喂料就是个非常累人的活。再加上螃蟹都是昼伏夜出,必须半夜才能抓到,10月过后蟹塘里已经非常冷了,但张锡林还是要下到齐腰深的水里抓蟹。虽然螃蟹只卖一季,但张锡林却要忙上一整年。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张锡林:元旦开始进螃蟹(蟹苗),到夏天开始喂料,还要捞水草,人蛮辛苦的。八月份开始捕捞,拖到凌家塘卖螃蟹。
说话间张锡林手下动作不停,因为螃蟹都是按规格卖的,所以抓上来的蟹得先一只一只称过斤两。现在张锡林每天的出货量在400斤左右,不出意外的话,50亩的蟹塘每年能给他带来上百万元的收入。
嘉泽镇捕捞村村民 张锡林:我不会打工的,(干活儿)不行的,我只会养殖上面还有点懂,自己创业自由。打工么死工钱,我养螃蟹养了好几年了,今年还有一点(钱)。
嘉泽镇捕捞村党总支书记 石小方:我们村委也在引导他们转产转型,自己去创业,自己去找对应的门路。以后村委也要考虑部分老百姓,后面要成立一个捕捞公司,听说区里面。我们也要组织这个中青年,喜欢抓鱼的,因为他们没多少技术,到岸上去打工,我们有一部分会引导他们来做这项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是个永恒的主题,为还滆湖一汪碧水,渔民们选择了休渔上岸,曾经“靠湖吃饭,渔舟唱晚”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目前,政府已将他们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并辅助再就业。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捕捞人”能够开创一番新的天地。

生活连线

更多>>

生活连线20240930

生活连线20240929

生活连线20240928

生活连线20240927

生活连线20240926

生活连线20240925

生活连线20240924

生活连线20240923

生活连线20240922

生活连线20240921

生活连线20240920

生活连线20240919

视频推荐

更多>>

常州经开区召开工作思路研讨会 明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召开

区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武进法治影院2025年度项目发布

“政企”通力 武进“公转水”运输

信承瑞:跨界医疗进军科技“无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