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服饰华采之美称为华,疆界广阔道德兴盛称为夏。华夏之美,源远流长;礼仪之邦,衣冠上国。而汉服则是中国女人最美的衣服。在漫长的几千年时间里,它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生活美学,更是一种民族气质和精神。随着传统文化复兴回暖,它的魅力再一次展现在了大家眼中。 一身鹅黄的翠烟衫,散花水雾绿草百褶裙,肩若削成腰若约素,肌若凝脂气若幽兰。正在翩翩起舞的女子名叫陈巧云,是常州卫校大一的学生,她还有一个非常古典的名字——杞芪。四年前,她偶然接触到了汉服,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汉服爱好者
陈巧云:有十几套吧。因为我一般入手的话,穿的都是一些比较入门级的褙子,宋裤,吊带齐胸襦裙,齐腰襦裙等,还有一套袄裙,冬天穿像一些明制披风这些。然后回头率特别高。 如今陈巧云有十余套汉服,她平常的穿搭也以汉服为主,上课、逛街,都是如此,偶尔混搭,更显清爽自信。爱上汉服后,陈巧云开始向周围的朋友推广,在她的影响下,不少人也喜欢上了汉服,这穿汉服、赏汉服的圈子也就越来越大了。 汉服爱好者
蔡可昕:汉服穿起来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而且还有各种绣花,让人觉得很美,穿上去就是一种很委婉的感觉,小家碧玉的感觉 很幸福。 汉服爱好者
光华:买汉服基本上是属于像平常衣服这样买。像我身上穿的这个风雅家的圆领袍,还有一些大氅褙子宋裤,齐胸襦裙等很多种。 汉服始于黄帝,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而后一路发展演变至明朝。之后清朝满人入关,大举剃发易服,一直沿袭数千年的服饰传统就此断裂。在了解更多之后,汉服爱好者们也略微有些心痛,因为在日本,任何一个女人穿着和服踩着木屐走在街上,行人都不会侧目。在苏格兰,一个男人穿着格子短裙也不会让人惊讶。可在中国如果穿着汉服上街,不是引来惊异的目光,就是被误认为和服或者韩服。无奈之余,却也更加激发了他们传承汉服的决心。 汉服爱好者
陈巧云:回头率特别高,然后有人就问我说这个是韩服吗?然后我就说这个是汉服,是中国的汉服。 汉服爱好者
光华:不是说那个大街上的都会穿汉服,但最起码我们汉族人,中国人能知道这个是汉服,一看就知道那个不是古装穿越,逢年过节会有些人会有意识去穿这些民族服饰就可以了,把它当作一个可以接触更多的就行了。 汉服爱好者
唐涛:我们到过年,大家都把汉服穿起来,就希望最后能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起码在我们家已经能够做到这一点了。 汉服之美醉千年
独具魅力的汉民族文化风貌 近年来,汉服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许多青年人本着复兴汉族传统服饰的信念投身到汉服文化产业中来。有人穿汉服,宣传汉服,自然也有人专心致志地做起了汉服,这中间花费的心血就更多了。常善棠就是其中一位。 汉服制作者
常善棠:像这样的一件衣服叫立领,大襟,它的衣服的形貌主要是按照明代的女装去做的,早期的这种立领,大襟的形象,后来也影响了到民国服饰作为女装的一种经典的形式。 常善棠学的是服装专业,自然特别留意服饰背后的文化,而汉服背后则有着无处不在的传统文化影子,毕业后,他和几位好朋友一起开了工作室,走上了汉服创业之路。唐朝汉服仙气十足,宋朝汉服清雅脱俗,但他更喜欢的,还是明朝汉服的典雅端庄和雍容华贵。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件明朝蟒袍,设计花了5个月,打样用了6个月,逛博物馆,翻阅《鲁荒王墓》这样的史书和资料,为的就是真实还原。即便是一般的汉服,制作周期也不短。 汉服制作者
常善棠:找到一个相对应的文物或者文献去进行参考,然后再去进行电脑上的绘图,然后制版师去把它工艺,制版,然后裁剪面料选取面料,然后再进行制作这样一个过程,大概开发一件衣服,我们现在平均的周期是在两个月到三个月左右。 汉服制作者
周蓓:做汉服我会去发现老祖宗他们的一些智慧,比如说这件衣服上的这个褶子,打的这个褶,我们可能光看文物的时候不知道它是什么作用,但是做出来之后,穿在身上,会发现它跟西方的省道有异曲同工之处。 目前,常善棠汉服工作室设计出来的衣服,多在淘宝上出售。而让他们欣慰的是,现在喜欢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光是一条五谷丰登马面裙,就卖出了200多条。 汉服制作者
常善棠:唐制的像一些圆领袍,女款的一些齐腰裙子,大家的接受度会比较高一些。另外宋制的女装,因为它比较纤细比较洒脱,那宋制的女装也一直是大家接受度比较高的。 汉服制作者
王轶男:一开始可能大家比较喜欢穿的隆重一些,它的袖子超大的,看起来飘飘的,比较仙嘛
现在就比较喜欢穿这种袖子短一点的日常生活中可能穿起来比较方便一点。 汉服之美醉千年
“同袍”“雅集”传承传统文化 汉服的接受度慢慢提高,穿汉服、做汉服的人多了起来,但这还仅限于服饰本身,怎么利用好这个载体,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西风渐进的当下,让年轻人懂得寻根,对自己的本源有认同感、亲近感,则显得更为重要。 镜头中的这位叫秋叶,在常州汉服圈小有名气,由他创立的汉之常州华夏文化社至今已经吸引了数百名社员,社员们称呼彼此为“同袍”,出处是《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每逢花朝节、上巳节、清明、端午、重阳、冬至等传统节日,大家就会聚到一起,穿着各式汉服举办“雅集”。 汉之常州华夏文化社负责人
秋叶:虽然我们推崇汉服,但是光推崇汉服是不够的,同时以汉服为载体,我们会推一些汉文化,比如说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就是祭祀礼仪方面的东西 最近的一次“雅集”在中秋节前,众多汉服爱好者云集一堂,冠袍带履,广袖流云,在衣香鬓影之间,似乎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整场活动包含了中秋知识问答比赛、才艺展示等多个环节,其中的读祝,更是通过与中秋、月亮相关的诗歌,让参加雅集的同袍们领略了传统文化的精髓。 汉服爱好者
唐涛:现在就是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了 我觉得蛮好的 常州本来就是传统文化名城 我们小时候也接触这些
但是没这个条件 除了举办活动,秋叶还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汉服资讯”,在各类汉服公众号中的全国排位也进入了前六。 汉之常州华夏文化社 负责人
秋叶:当初最简单的目的还是想了解汉服圈的一个状况,后来慢慢就扩大了,就想为广大的同袍提供一些与汉服相关的各类信息,这个需要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相关的数据 尽管费时费力,但秋叶表示,他和所有的同袍们会共同努力,让汉服与相关的传统文化得到普及,让中国的年轻人对自己的文化、对自己的民族有更多的认同。 汉之常州华夏文化社
负责人
秋叶:汉服因为它是民族服饰,所以它必然带有它的一个民族性,所以说虽然我们嘴上不讲,但是我们穿着传统服饰就会说,这是汉人。这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外面的人来说都会有一个潜在的民族意识的提醒,告诉我们是汉族人。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汉语言文学老师
陈维新: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扬的话,我们还要做大量的普及工作,所以我就很有兴趣,多参加,甚至去发动大家一起去举办各种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来传承我们的传统的优良的文化。 感华夏精神,慨华夏文化,历久弥新。文化传承有人在做,文化瑰宝正在苏醒,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此多一分敬畏和了解。作为华夏子女,特别感谢这些汉服爱好者为传承传统文化做出的努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能够得到普及,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