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重阳节,对于重阳节的意义,将中华敬老传统加以深化和外延,正是作为中华传统根本之一的孝道。在雕庄街道采菱社区,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好儿媳,她叫缪亚芳,十七年来从未开口跟婆婆讲过一句话,却始终无微不至地照料着,她们之间的默契早已是渗透心灵的交流和表达,她们的故事被大家称赞为真爱无声。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奶奶,拿一粒给我妈妈吃吃,(老太太像小孩一样没给,大家哈哈大笑)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65岁的缪亚芳,因为五六岁时的一场高烧失去了听力,丈夫郑岳全则是先天双耳失聪,而97岁高龄的婆婆王杏秀,因为年事已高,听力也不算太好。虽然三个人的小世界常常是这样的安静无声,但却一点都不显得冷清,反而让人感觉暖暖的。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我妈妈老是寻她开心,问她要小馒头吃,老小老小,真的跟小孩子一样 王杏秀育有五儿五女,虽然其他几个子女都是健全人,对老人也都很孝顺,可王杏秀却偏偏要和二儿媳缪亚芳生活在一起。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我爷爷是在1998年过世的,过世了之后,那个时候是她一个人睡的,她怕的,所以就是我妈妈过去陪她睡,一直到2007年拆迁,在我叔叔家呆了五年,再回来,到这个新房子,是10年,然后一直到今年,一共17年。 在常人看来,和聋哑人生活在一起,沟通多少会有些不便,但是这么多年相处下来,婆媳之间摸索出了一套默契的交流方式。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只要眼神一看,就知道要小便了,反正就那几样事,一个就是吃,一个就是上厕所,要睡觉,眼睛闭一下,就这样睡一下,我奶奶都会懂 在王杏秀的卧室里,常年有两床被子铺在床上,自从拆迁住进新房,缪亚芳就一直陪着婆婆睡在一起。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这是我奶奶睡的,我妈妈睡这一头,本来是两个人一头,有的时候我奶奶睡觉要翻身,位子大一点,我老妈就让过来一点,头到这边脚在那边,让她的位子大一点 郑李丽说,现在奶奶的身体不如以前硬朗了,上厕所需要有人陪同才行,每天晚上妈妈至少要起夜三、四趟,搀扶奶奶上厕所,所以基本上很难睡一个囫囵觉。可即便是如此繁琐,缪亚芳也丝毫没有怨言。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最让我感动的就是这个,好多人都说婆婆隔层肚皮隔层山,但是我妈妈没有,就跟她亲生的妈妈一样照顾 年过花甲的缪亚芳,照顾婆婆,料理这个家时,还如年轻时一样利索,用勤劳的双手把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打点得妥妥当当。十七年来,婆婆王杏秀的洗澡、剪指甲、修剪头发等也都是缪亚芳一手包办的。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有的时候跟她开开玩笑,捏捏她的耳朵,挠挠她的痒痒, 比母女还要好。。。(打手势)她说这是相互的,那个时候她也照顾我的,现在我也照顾她,我喜欢她 邻居2不容易,女儿都没有这么好。。。她一点都没有怨言,耐心很好的 前段时间,因为季节交替温差大,王杏秀患了重感冒住院治疗,出院后,为了给婆婆增加营养,帮她尽快恢复体力,缪亚芳一日三餐也都是翻着花样做给老人吃。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昨天是弄的鸡汤,下点面条,烧的烂一点,弄点小青菜,切成沫沫,给她吃,今天就是弄的是昂公烧豆腐,增加点蛋白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母亲贴心照料奶奶的场景深深印在了郑李丽的脑海里,为了给母亲减轻些压力,也为了接好这根孝德的接力棒,郑李丽放弃了城里的生活,把家搬到了爸妈所住的这个安置小区。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我老爸老妈不会说话,不是很方便。。。所以我就把家全部搬过来了,在这里的楼上住,七楼,大家一起好照顾一下,有什么事情,上去跟我说一下,我就可以下来了。 缪亚芳的女婿
蒋志浩
我认识郑李丽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丈母娘在孝敬长辈这一块,包括爱护晚辈,这一块各个方面都是做得非常完美的,对于我们来说的确是我们非常好的一个榜样 郑李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他们家已经是四世同堂,大家相互照应,其乐融融,每次家庭聚会时都十分热闹。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
这个是2016年的时候,我奶奶过95岁生日,拍的全家福,一共有58个人,要坐六桌,有一次我女儿学校要全家福,我把这一张给她带过去了,他们老师一看说哇,这么多人,还是标标准准的全家福。 言传身教,代代相传。缪亚芳十七年如一日,无微不至的无声陪伴着年迈的婆婆,在当地早已成了一个佳话,更是在子孙心中播下了爱的火种。 缪亚芳的女儿
郑李丽(妈妈做的)虽然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家常的那些小事,但是我觉得如果这些小事积累起来的话,就是一个活教材,让我学到不管是对自己的爸爸妈妈,还是对我的公公婆婆,我们都应该以感恩的心,去照顾他们,慢慢陪他们变老。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心开始,真情付出,缪亚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孝敬”的含义,用无声的爱温暖了整个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