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本是西太湖捕鱼的好时节,可是今年的西太湖却有些冷清,随着263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西太湖不再保留一张围网,捕捞证也将全部上缴,嘉泽镇捕捞村位于西太湖的3000多亩围网将全部拆除,捕捞村的渔民也要洗脚上岸了,从此,渔民们的捕鱼生涯将成为历史。 现场: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你这里清清塘准备收了 一大早,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沈祥根驾驶着快艇来到了西太湖湖区,不过,跟过去不一样的是,这一次,他是来查看村民们拆除围网的情况。为了加快拆除围网的进度,一些区域动用到了大型机械,挖掘机把一根根镀锌管从湖中拔起。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我们村委主动用机械帮他拆除
现在呢机械正在施工 1953年起,常武及周边地区的渔民开始在西太湖周边集中,牛塘、湟里、南夏墅、寨桥等地,都有渔民安家落户。经过多次村域调整,嘉泽捕捞村成为了西太湖周围唯一保留的专业水产渔业村,也一度是常武地区唯一的专业捕捞村。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我们捕捞村以围网养殖的一个村 专业的捕捞村 上面没有土地 我们总共有五百多人 有两百多户 现在围网养殖是109户 捕捞证有63户
我们围网养殖的效益呢 现在是每亩田将近三千块钱 就是一个围网三十亩田 一年下来好挣个八九万块钱 捕捞呢从9月1号开湖到12月31号
也好弄个两万多一点
所谓围网养殖,就是利用网衣等材料制成的围网,敷设在湖泊、水库、浅海等大面积水域中,进行水产养殖的一种技术。不过,西太湖的围网养殖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围网养殖的兴衰,也记录了西太湖渔民们的峥嵘岁月。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69岁):1986年的11月份开始 那时候吃鱼困难 当时弄围网呢 我们大队有四户人家 大队的意思就是你们经验足 用围网 搞搞试验呢
当时四户人家就搞970多亩 搞了两年 围网太大 大面积围网效果不好 后来大队里就分开来 四户人家一边一个角落 就搞精养 小面积 有的三十亩
有的五十亩
那个效果比较好一点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带着一股子闯劲,捕捞村的渔民们开始逐步探索围网养殖模式,解决常州人的吃鱼问题。养捕结合、围网养殖成了渔民致富的主要手段。经过长时间的尝试与实践,捕捞村走出了小块、精养、高效的路子。辉煌时,捕捞村坐拥万亩围网,毛竹连天,景象空前。当然,围网养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总是需要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那两年围网困难是困难的 特别是边上人家 污染重的不得了 弄得不好就有药水下来 有的人家全军覆灭 一下子死掉五六万斤 那个污染药水 他们不是有化工厂嘛
如果说化工污染是人祸的话,还可以控制与规避,那么面对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渔民们真的是欲哭无泪。许多老渔民说,他们这一行可以说是标标准准的靠天吃饭。洪水,台风,龙卷风,冰冻,无论哪一样,都会让他们赔上全部家当。风暴来临,别人都往家里躲,只有他们拼命往湖里跑。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这行吃苦得不得了 日头晒 夜里露水里 风大浪吹的 一年到头 这船有避风港还好 没避风港的时候 一个风打浪吹 船上缆绳要带很多的
弄得不好飘到别人家围网里又要赔钱 别人大风下雨的 好躲在家里的 我们要出去看 一定要出去看的 不出去看网破了 鱼就全部跑了 一年就白费了 前年七月份
这里台风龙卷风 这里船都漂掉好几艘 我也损失大的不得了 全部逃走了
两年没鱼卖 然而,渔民们天生的拼劲与不服输的精神,让他们杀出了一条血路。慢慢的,房子造起来了,汽车开起来了,捕捞村的渔民也富起来了。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我们村委就是靠这片鱼发家致富的 我们原来上面没有房子 没有汽车 连自行车都没有 现在我们都是外面买了商品房 汽车每家每户都有
现在也富了 靠着勤劳勇敢与闯劲,西太湖的渔民们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过,这也让湖区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曾经,这里流行饲养四大家鱼:鳊鱼、草鱼、鲫鱼和青鱼,成就了捕捞村的一段光辉岁月。然而,这四大家鱼都吃饲料,会对水体造成污染,导致富营养化。渐渐的,水草不见了,水也不再清了。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91年之前(水)都碧清的 清得不得了 都看得见的 东西掉在水里都看得见的 以前那个草好的不得了 湖里什么鱼也看得到 能看过去两米去的
现在一米半都看不到 水浑得不得了
西太湖的水质在最差的时候,曾一度达到了劣五类,死鱼的情况时有发生。近几年,随着大家环保意识的提高,渔民们开始探索更环保高效的围网养殖方式。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嘉泽捕捞村的围网养殖主要以花鲢白鲢为主 我们一直倡导 村委也倡导 要生态养殖 要环保养殖 我们花白鲢主要吃的微生物 浮游植物 蓝藻
我们以净化水质养殖模式搞这个围网
然而,捕捞和养殖,终究还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负担。盛极时的捕捞村一度坐拥万亩围网,后来为顺应西太湖开发、保护生态湿地的需求,逐步缩减至两三千亩。今年9月,捕捞村迎来最后一个开捕期,之后,西太湖上所有的捕捞、养殖都将停止。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这个总归有点感情的 我们这个围网搞了三十年 开天辟地就是我们嘉泽第一个搞围网
一代代渔民织鱼网、补鱼网,下湖捕捞,围网养鱼。与向往城市固定住房、便利生活的年轻一代不同,他们早已习惯了船上的生活。今年年底,这批西太湖上最后的渔民就将告别渔船与围网,上岸谋生。 嘉泽镇捕捞村渔民
高留银:世世代代 我们多少代渔民了 接下来有了小孩了 也不让他们捉鱼了 也不让他们养围网了 现在村里年纪轻的 三十岁以下弄围网的 没有了 都要四五十岁 三十几岁
不做这一行了
这行吃苦得不得了 围网拆除后,生活还要继续,政府给予了相关补偿,可是今后的生计怎么办,成为了摆在每个渔民面前的难题。路还很长,需要慢慢地走。 嘉泽镇捕捞村委主任
沈祥根:我们有这个设想 现在我们渔民都失业了 没有事干 上面去又没有手艺 目前有规划 在我们避风港弄一个鱼文化 水上威尼斯 旅游家庭一日游 农家乐的性质
首先他们就业不成问题了 效益要进一步再看的
现在还没底 和平时一样,老高招呼家人吃了一顿团圆饭,湖里的风浪还是很大,水鸟依然会跟在船后捕食小鱼,只是以后西太湖中将不再见到他们的身影。 历史对于旁观者是一段故事,对于亲历者却是切身的喜悦和感伤。渔民们的年华纵然老去,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他们是最勇敢的风暴抗击者,也是最勤劳的劳动者,更是时代的见证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