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几年的春晚舞台上,魔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近景魔术的表演,让人惊诧于奇迹就在眼前发生,在神奇和惊诧中,更会让大家忍不住想揭开魔术世界的奥妙。在我们常州就有一位花甲老人一生致力于魔术事业,他就是江苏省非遗魔术传承人——蔡秋华。 【一组手上戏法现场】 四张普通的黑色碟片,在蔡秋华的手中瞬间成了调皮的小精灵,用红布一搓,黑色立马变成了红色,蓝布一搓,碟片又马上变成了蓝色,再看这支香烟,在蔡秋华的手里,时有时无,如此迅速的手法,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位魔术师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艺人了。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当时的时候也没想过走魔术这条路 那个时候还小 那个时候我爸是做魔术的 看到他变魔术有点好奇 看他练习的过程中我就偷偷地看 看看对魔术感觉有点兴趣
就一个人在边上练练。
蔡秋华说魔术是从父亲那里“偷”学的,父亲的手艺为什么还要“偷”呢?时光退回到1966年,正值文革初期,10岁的蔡秋华开始学习魔术,那时登台卖艺属于“资本主义尾巴”,是不被允许的。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那个时候还处于文化大革命 那个时候还不允许在外面演出 真正接触魔术要到1984年的时候 1984年的时候文艺开放了 百花齐放嘛
那个时候我爸爸也在武进县领了执照 领了演出许可证 那个时候我24岁
就开始登上舞台了 其实当时蔡秋华跟父亲学的大多是中国传统戏法。相对魔术来说,戏法显得小巧玲珑,但更加考验表演者的手上功夫。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个看似只有几分钟的小戏法表演,为了不让人看出破绽,有时竟要反复练习上万遍。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主要是手快眼快 那肯定要反复练习 有的节目要练上几百遍 几千遍 甚至上万遍 开始的时候肯定是有
到后来就是慢慢熟练以后就没有破绽了。 记者:这样反复练习对您来说会不会很枯燥?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那肯定的 单一的练习肯定很枯燥的
但是你喜欢啊。 上世纪8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老百姓的思潮也开始涌动,慢慢跟世界舞台的潮流接轨。蔡秋华也开始琢磨在中国传统戏法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更多西方魔术的精华,让更多的观众爱上魔术。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那个时候改革开放嘛 文艺还不是那么多 大家老百姓对魔术还是非常感兴趣 那个时候的魔术都是以小魔术为主 比如扑克牌魔术 火柴的魔术
每一天赚几十块钱。 从小魔术开始,蔡秋华更多地去探索学习西方魔术的奥秘,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本地观众的眼球,直至后来把拿手好戏“大变活人”演绎的让人叫绝,观众们直呼惊险刺激。 【一段精彩的表演现场】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通过外面的演出 文化站也比较重视这一块 在各个场所我们都去表演 公益活动 社区活动都去参加 后来申办到了非遗
这个非遗是2010年申请到的。 从24岁初次登台表演开始,蔡秋华在这个充满魔幻的人生舞台上已经走过了40年,40载风雨岁月,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落,但是人生的起落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内心对于魔术的执着与坚持。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现在来说 变魔术对于营生来说是不够生活的 所以这个东西马上就要失传了 这个非遗文化 我们要传承给下一代 慢慢让喜欢魔术的人 学习魔术
有这样一颗心想传承下去。 现场教学徒沈志君、学徒现场表演 今年60岁的沈志君,是蔡秋华的搭档,也是他最得意的学徒。跟蔡老师学习魔术快两年了,目前已经习得了十几套魔术。 蔡秋华学徒
沈志君:他是一个很严肃的老师 如果不学魔术的时候 他比较平易近人 他平时出去演出总是把我们带在旁边 尽量远观近看 看他演出的台风 看他的手技 还有表情
他说演这个魔术的时候应该眼观四方 耳听八方 在台上要洒脱一点 手法要干净一点 他就是这样谆谆地教导我们。
相对于把跟自己属于同龄人的沈志君收入门下,蔡秋华更希望听到的是年轻晚辈们喊他一声师父,只有这样,他和父亲的技艺才能薪火相传,永生不老。 现场教小学徒翁馨 蔡秋华学徒
翁馨:有一次放暑假有活动 我们去参加活动的时候看到蔡爷爷表演魔术 然后我就特别想学 然后我就去找他学魔术 我学了一个月不到 因为我对魔术很好奇 所以我就喜欢
我以后会继续学习。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龙虎塘街道文教科也是大力支持,并准备为蔡秋华创立一间非遗魔术传习所。 新北区龙虎塘街道文教科工作人员
吴刚:十九大以来习主席强调文化自信 作为非遗魔术这一块 我们从区政府 到我们新北区文化中心到我们街道文教科都是大力支持我们也在腾龙社区
正在逐步创立他的非遗传习所 今年以来我们文教科也举办了多场关于非遗魔术传承的活动 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小朋友来参加。 非遗魔术传承人
蔡秋华:现在都推陈出新嘛 你把旧的节目流传给广大魔术爱好者 把新的节目在发扬光大 这个要慢慢来 这个都是要创意的 再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保护非遗是我们的责任,蔡秋华用半生延续了父辈留下的戏法精华,又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把中式戏法与西方魔术巧妙结合起来,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如今,已过花甲之年,蔡老仍不忘推陈出新,开门收徒,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徒孙满堂的壮丽场景,目的就是决不能让这好不容易创下的文化遗产变成“文化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