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常州“旧时光里”诉乡情 |
时间:2018-08-14 20:21:45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从春秋淹城到明城墙,从贯穿龙城的古运河到交相辉映的天宁寺,文笔塔,每一处地标都向人们诉说着浓浓的家乡情怀。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不变的是我们心底对于家乡的热爱。在我们身边,有这么一位热心的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常州故事,擦亮了大伙记忆深处的城市印记。 字幕:8月7日晚上7点半 现场: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中国的古运河在哪里?在延陵。 画面中这位侃侃而谈的老人名叫张文友,今年70岁,是一位退休工程师。每天晚上7点半,家住清凉新村的他都会来运河边上的南港码头讲述常州的历史。要说起这位古稀老人为何这么热衷于常州旧时光的故事,还得从他年轻时说起。 张文友原籍南京,年轻时跟随妻子来到常州,进入戚机厂工作。从最底层的技术工人做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张文友深得领导赏识,很快便当上了车间设备管理员。之后,一步一个脚印,在事业上不断攀升,成为了一名特批工程师。 张文友:工艺上要求正负5度,我可以做到正负1度,正负0.1度。所以我用了这个技术以后,南京电炉厂,武汉电炉厂,上海电科所,它都按照我这个方法做。那么之后我就从技术员变成了助理工程师,后来的话,自己又写了几篇文章,当时戚机厂两个人特批工程师,我就是其中一个。 1996年,张文友被调到政府机关单位工作,直至2008年退休。然而才刚开始好好享受清闲的退休生活,却发生了意外。 张文友:2011年我自己骑着摩托车,带着我的妻子去看新区的变化,在回来的路上,出事儿了,被汽车撞了,我自己昏迷,没有记忆力15天。 经过医院全力抢救,张文友终于脱离危险,渐渐苏醒了过来。从死亡边缘走了一遭之后,他的性情也随之改变,每天都是郁郁寡欢,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四年。 张文友:2015年之前,我是一个没有魂的人,我去德安医院102医院咨询,医生说你不是神经系统有毛病,你的精神太压抑了,所以我以后看书,讲故事,变得开朗了许多,现在就变成了无形之中多余的一个收获。 听了医生的建议,张文友开始看书、上网,了解常州的历史,从季扎到张太雷,从春秋淹城到常州地铁,说起常州古城的建立到如今现代常州的发展,张文友都如数家珍。 张文友:我喜欢看城市的变化,城市的建设,城市在变化过程中我很感兴趣,喜欢常州这座城,人文,街道,城市的变迁,它的历史很丰厚,值得讲的内容很多,多到你根本就来不及讲。 要想真正探索一座城市的灵魂,张文友觉得光看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用脚步丈量去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现场:(指着地图介绍)这个是常州的明城墙,你看这一天天到2012年的话,已经延伸成一大片了,南边的话已经有好多新的路了。 走遍城市角落,寻访城市趣事,张文友便养成了收藏地图的习惯。在他的书桌上摆放着的常州地图,从1993年的第一版到2017年的最新版,张文友都细心地为它们编了号,并且仔细地做了标注,用文字记录着城市的变化。 张文友:我每到一个城市最喜欢的就是买地图
我要看这些地图 还喜欢在地图上写点东西
把它当日记一样记下来 现场:(指着本子)这是我们同济桥在制作过程中大致的几个部署,这是同济桥周边的变化。这个又是同济桥造得差不多了,以后大致的一个结构。 张文友:比如红梅公园里面的文笔塔,你从正门走进去,还没到宝塔的时候,地上有四个大字,走过的路过的人不要太多,但是很多人走过以后不去看这个字,也不去脑子里想这是啥意思。走过的时候你注意了,在意了,它是故事,它是记忆,它是讲故事的原料。 张文友解释说,文笔塔始建于南朝齐高祖萧道成建元年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后因城市建设时挖出唐荆川撰写的一块石碑,上面有“惟塔则萧齐旧物也”一段文字,意思为此塔是南宋齐留下的,故有“萧齐遗胜”四个大字刻于文笔塔前。
边走边看,边看边记,每一处的历史典故,人文故事都被收录在老张的“游记”中,这一沓总共12本的日记,都在讲述着他与这个城市的渊源和情愫。 守着“母亲河”讲故事
传承地方文明 2015年,常州市政府对常州大运河进行了环境整治和改造,对运河边的南港码头进行了修缮,还在码头边上制作了一幅常州古城变迁图。这也让张文友更加迷恋这方小小的土地,每天都要走上一遍,跟老友们诉说些许常州往事。 张文友:后来南港码头那个地方造好了,我每天必须散步,每天走5000到6000步,走完了在那休息。有几次我就在历史发掘点那个地方看,我在看,有人也在看,大家看了就在那讨论,我可能嘴讲的多了一些,人家听了就还要问,我没有被问住,后来的话就变成了人家愿意听,我就愿意说。 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了运河边上有个爱讲故事的老头。只要不下雨,每天晚上7点半,张文友都会到运河边上的南港码头准时开讲。 现场:我们常州这个地方为什么成为一个文化积淀很深厚,成为国家的历史名城呢? 说者娓娓道来,听者全神贯注,说到情深处,张文友就拿一块泡沫垫子垫在膝盖下,跪着讲给大家听。 张文友:很感动的是,这个时候天热,会有人帮我扇风,有人帮我去买水,那这就是别人对你的认可,是对你的一种表扬和赞赏,这个比喝蜜还甜。 张文友语速不紧不慢,声音洪亮,口齿清晰,在周围嘈杂的人声中依然清晰,开讲不到半个小时,周边已经聚满了人。市民卢锡彬家住附近的清凉新村,是张文友的老听众了,每天在运河边散步,他总是到这听上十多分钟。 市民
卢锡彬:常州的历史和还有这边南港的历史啊,他天天都在讲,我们每天散步在这里,他天天在这里,为老百姓义务讲蛮好的。 张文友:这里面一大半都是听了我故事加我微信的,你看这个是戚研所的,他约了我过两天去给他们小青年说一说。这也是当时听故事的一个朋友,这个人是溧阳的。碰到以后我们可以一起聊,还有问题可以问,我搞不清的,我就要查资料。 晚上8点半,下起了雷阵雨,张文友的讲课只能中断。想着今晚应该是没人来听了,雨停后,张文友便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但两位慕名前来的观众,让张文友又来了兴致。 市民
陈先生:我从报纸上看到这位老师傅对运河很有研究的,我们今天就特地过来看看。 市民
马先生:我们从新北区赶过来的,比较远的,我听我朋友说这里有一个老师傅,我说我就过来,也了解一下我们常州的历史。 大雨过后的古运河边,一扫白天的炎热,湿漉漉的空气中带着些许凉爽,夜幕下的张文友还在动情地讲着老常州的故事。 记者感言:蜿蜒流淌,悠悠绵长的古运河在常州穿城而过,穿越千载时空,成就了常州“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的繁荣。3200年后的今天,张文友在这条母亲河边,讲述着常州的故事,家乡的情怀。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走到哪,他就会把常州的故事带到哪。 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七十古稀的张文友老先生,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着这片他所深爱的故土,用自己的满腔热血讲述着那百听不厌的龙城往事,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继承传统,继续前行!在这里我们也祝愿张老先生晚年平安幸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