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六旬的“民间锡剧家”邹玉兰 |
时间:2018-06-02 20:42:18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锡剧是由武进、无锡一带的东乡小调经过发展而成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往今来,无数锡剧爱好者为锡剧的传承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我们武进,也有许许多多的锡剧爱好者活跃在各自的舞台上,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其中的一位。 连线记者来到前黄镇寨桥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时,邹玉兰正在和一大票锡剧爱好者唱戏,虽然已经年过六旬,但每个礼拜四下午,邹玉兰都会来。别看邹阿姨架势如此专业,可她在退休前还是前黄一家水泥厂搬石头的工人。如此大相径庭的两个行业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呢?这故事还得追溯到她的童年,原来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当乐队指挥的父亲。 邹玉兰:大队在排节目,那我就跟着我爸爸去了,他们在排剧我就看,就喜欢上了, 那时有现代京剧,就在广播喇叭那里听,什么戏都喜欢,反正听它(喇叭)唱我就喜欢。
邹玉兰告诉记者,她的戏曲之路并不轻松,因为家庭原因,邹玉兰当初只上到小学一年级就辍学了,唱戏这种业余爱好就更没有条件进行专业的培训了,能够一路唱到今天,完全是靠着她的那份纯粹的喜欢。 邹玉兰:看到我在那里听戏了,妈妈还要骂,小时候要干活的,但是我爸爸就是很好,(他说)小孩喜欢的东西,我们大人就不要去干涉,她已经就没有读书了,让她喜欢就喜欢吧。 没想到,这一喜欢就是近50年。在邹玉兰18岁的那年,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上了前黄文化站,在文化站的安排下成为了一名水泥厂的工人,并在自己的业余时间参加前黄文化站的演出,寒来暑往,只要能够在舞台上唱戏,邹玉兰就不会感到辛苦。 邹玉兰
:公社里有成立文化站,后来其他人都说去考一下,后来我们就去考了,那时候不是考剧,就是考唱歌,我记得小时候我就唱了《沂蒙颂》,唱了之后就取了,寨桥文化站到我们前黄文化站去借用过来的,后来我正好嫁到了寨桥,就在寨桥参加(演出)了,那时候过来(寨桥)就是唱锡剧了。 舞台表演锡剧选段《双推磨》 从此邹阿姨就在寨桥文化站扎了根,继续把自己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锡剧。如今,寨桥与前黄文化站早已合并,成立了前黄镇寨桥社区文体活动中心,邹阿姨也已经65岁了,但只要是文体中心有活动,邹阿姨一定会第一时间赶来帮忙。排练、教学,无论有多辛苦,邹阿姨从来不会推脱。 武进区群英文艺协会会长
孙英:只要有需要通知她来,她总归是能够按时到场,也不要你说要什么报酬,从来都是先来,认认真真的把多余的时间贡献在我们群众文化活动上面,她唱戏也唱的非常好,她也愿意教别人,总归就是把这个活动,不折不扣地把它做到结束。 邹玉兰:开心,就是唱戏开心,反正这里有活动我就来参加,有需要我就过来,老了,到时候不需要我了,我就再休息,也是自娱自乐嘛,家里也支持,反正我就这个爱好。 奋斗的人生不问年龄,对现在的邹玉兰来说,锡剧的舞台依然在向她招手。而那些说不完的故事,那些唱不完的戏,也完整了邹玉兰幸福的艺术人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