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360行,行行出状元”,“英雄不论出身”。从一名技校生,到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制造工匠,一路走来,如何成长为数控加工领域的技能专家?“龙城匠星”系列报道,今天一起走近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的张永洁。
现场
张永洁:这样对程序运行没问题是伐? 车间工人:做错了,要标注一下。 张永洁:就是这个要用括号表示出来。 早上八点半,张永洁上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每个车间里去转一转。他所在的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主要从事炼钢、轧制等设备的生产,产品涉及冶金、石油、电力等重型机械行业。
现场
张永洁:我们这是在确认一下刀具,因为刚才加工完了以后,看看刀具有没有磨损,看一看它的状态,需不需要更换。 1992年,17岁的张永洁考入常州冶金技师学院,1995年毕业后进入常州冶金机械厂,成为一名铣床操作工,这也是宝菱重工的前身。初到工厂的张永洁,因为年纪轻加之身材瘦小,三班倒的繁重工作让他有些吃不消,不过辛苦并没有磨灭张永洁的意志,反而成为开启他创新之路的一扇大门。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83斤的我,我们的产品当时上了一件80多吨的,我们的轧机牌坊。当时我就想了,如果说硬搞千斤顶,像我这样的体格,很累。很累的情况下我就想到一个现象:我们的圆球从斜面上往下滚。如果说我这个圆球下滚的过程当中,能够带动我们的弓箭能够平移的话,那我不就很轻松了嘛。 于是,张永洁便展开了实验,在最开始的时候,要么是弓箭完全不动,要么是突然平移差点发生意外,在经历过数次失败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后来我发现弓箭下面有个凹坑,就是我这个千斤顶顶了以后,我这个圆棒硬度高于弓箭硬度,弓箭产生了变形。凹坑导致了摩擦力加大,不能顺移。当我举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它克服了这个力的时候,突然之间不受控的情况下,进行了这个平移。后来我也在第一时间找到了解决办法,很简单,就是找来一块跟销子硬度类似的这个平底,我把它加在弓箭跟销子中间,加了一个夹层。 这一次的经历,让张永洁备受鼓舞,而且他发现在日常工作中,很多工友都能摸索出一些独有的技术,可是却似乎少了点儿什么意识?后来,在一次其他公司来访的过程中,张永洁才发现,他们少的是专利意识。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宝野的人,安装设备的,他看到我们的做法,他回去申请了专利。明明是我们用的,他申请了,后来我查了,他总结了就是他的。谁申报是谁的,所以说在这个情况下,我就把自己原来的一些好的做法,一股脑儿的全都包装提炼总结,一下子我就这个项目里面有三个发明专利。 1996年,张永洁被公司派往日本三菱重工学习深造,这时他第一次接触到数控机床,这对于当时每天都要在机床上手工作业的张永洁来说,冲击无疑是巨大的。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我们至少落后他们20年,96年的时候,他们已经有这样的数控,数字化加工,相当厉害了。我一定要把这个学好,老厂长说了,他就看好我。那我肯定也要对得起公司。 学习之后,更重要的便是传承。2009年8月,公司组建成立“张永洁劳模创新工作室”,现有专业编程技术人员17名。截止目前,工作室已累计申报专利10多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成为企业推进降本增效的重要平台。张永洁也在2010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15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成为公司技能专家。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出来以后思想上有个转变,想去总结,想去提炼,然后把自己的一些技术技能,想通过自己的一些表述,让更多的人来接受。相当于打造一个平台,让我后面的徒弟啊,在这个平台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让他们有一个发展的舞台。 操作大型龙门数控铣床,是机械企业最具技术含量的工种之一,张永洁的徒弟林青已经在这台铣床上干了七年。师徒俩只要一碰面,讨论的话题,往往离不开“刀具加工角度、数控编程技巧”等专业技术。对于林青来说,师傅教的不只是技术,对他感染更深的身上那份刻苦钻研的工匠精神。 现场
张永洁:设这个零件的一个坐标,所有的加工程序,都必须按照坐标原点编制程序进行加工,所以说这个坐标设的不对的话,那就会导致我们加工产生偏移。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大型数控龙门铣操作工
林青:要求操作工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能控制产品的质量啊,设备的安全啊。做事情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的干,学东西不能说觉得我会了,学的不精。 如今的宝菱重工有八十多台数控机床,而操作工的数量却依旧是编程人员的十余倍。产能过剩是当今大环境下,所有重工业企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难道转型就意味着一线操作工将再一次面临下岗?张永洁是个酷爱思考的人,深知变则通,通则久的道理。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让一部分操作工,转变成我们的编程人员,就是我们一个操作工,要操作两到三台设备,就是说你敢于要挑战自己,你要向高端进军。将来的人是越来越少,但是所有的动作必须要靠我们人去完成,机器也要靠我们人来编程来完成,所以说你们现在是学技术,将来我们还要往智能这一块发展。
常州宝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 全国劳模
张永洁:未来我想打造我们宝菱的一个智能制造的一个虚拟加工的团队,让他们接受更新的事物,包括我们跟常高技的合作,一些课程我们把他们老师请过来,对我们进行授课。同时把这个工作室,现在是江苏省的,要把它打造成全国的劳模先进工作室也好,智能大师工作室也好,你这个平台上升了以后,接触的事物会更多,接触的人也好,事也好,层次不一样,我的观念在改变,带动他们在平台,跟着我进行一个完整的提升。 记者感言:这一次采访,张永洁身上那种不断创新的精神给我很大触动。从技工到数控,再从智能制造到虚拟加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张永洁每一步都能紧跟时代的脚步。科技冲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重工业如是,传媒亦如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之下,传统媒体如何加强自身优势,立于不败之地,如何变,如何通,如何久,我们需要思考的有很多很多。 此次采访,张永洁身上那种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的工匠精神给我们记者很大触动。从技工到数控,再从智能制造到虚拟加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张永洁每一步都能紧跟时代的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