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匠星袁志刚:目测配钥匙 半分钟一把 |
时间:2018-05-07 20:23:27 来源:武进生活连线 作者:阳湖网 |
|
作为中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首席技能专家,袁志刚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人称“火眼金睛”。这个名号,和他的一项绝招有关。不久前,他带着这项绝招登上了央视七套《阳光大道·为你点赞》的舞台。系列报道“龙城匠星”,一起来见识下他的绝招。 袁志刚展示的这项绝活叫“目测配钥匙”,桌上3个被锁住的箱子,在配钥匙时,不借助任何样板和量具,也不使用夹具将钥匙面对面加工,只凭眼睛观察钥匙形状和尺寸,在120秒内用锉刀和钥匙胚配出钥匙。袁志刚不负众望,在规定时间内接连打开了三个箱子。 在全国范围内会目测配钥匙的人很多,但是能够平均半分多钟开一把锁的人并不多,在这个项目上,袁志刚曾经拿到过全国第三。他首创的方法是先观察钥匙的齿深,然后采用平锉的方法由最浅到最深逐层锉削,同时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不同宽度的锉刀,大大提高了锉配的效率与准确性。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 我用扁挫先把最高的位置找出来 然后再找出比较低的那个位置 能够修两个齿的绝对不一个一个修 能够修三个齿的绝对不去修两个齿
在这个过程当中它的高低是靠我锉刀的次数来决定的 “火眼金睛”袁志刚:蒙眼配钥匙
一分钟一把 在目测配钥匙的基础上,袁志刚又给自己加难度,挑战蒙眼配钥匙。在节目现场,袁师傅需要在120秒内蒙眼配两把钥匙,通过触摸钥匙的手感,完成匹配与之相同的钥匙,并打开两把锁才算挑战成功。结果,袁志刚以高超的技艺完成了挑战。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最难的就是怎么在蒙眼的情况下 将钥匙夹在一个水平位置 后来我做了一个夹具 直接夹在那个夹具上 可以很稳很准确的将钥匙胚子放在水平位置
我们挫削的时候必须要在水平位置 才能把那个面挫平
不过这蒙眼配钥匙看起来是锁匠练的活儿,和他的本职工作——机修钳工有什么关系呢?袁志刚介绍,机修工就是要求眼和手的协调,他能在机器的修理过程中很快地发现这个机器的等高、精度等是不是达到要求,有的时候靠目测就能发现问题,机修钳工得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够体现出这个能力来。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 他其实就是钳工的一个技能的体现 钳工像我就是做机修钳工的 就是修设备的 要求我们手眼合一 包括所有的感官都要融入到我们的技能中去
挫钥匙这个技能就是我钳工技能的体现 袁志刚:从小的钳工情怀
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蒙眼配钥匙这项技艺,精度差零点几毫米都可能导致失败,需要过硬的技术和稳健的心态,充分体现了钳工手眼合一的高水平,如果没有钳工岗位上十多年如一日的磨练,是无法掌握的。而袁志刚对钳工工作的热情、对戚机厂的感情,打小时候起,就深埋了几分。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 我从事钳工这个工作 跟我的家庭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我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在中车戚墅堰有限公司工作 所以他们平时在工作中的表现 我都是看在眼里的
从小就想做一个钳工 袁志刚从小在戚机厂长大,耳濡目染,对火车、车间充满了感情。他19岁进厂,两年后就代表戚机厂参加市级青工比赛,获得了第四名。而袁志刚的好学在单位是出了名的,只要老师傅有好经验、好方法,他总要讨教来,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一个老道的机修钳工,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就能快速有效地处理设备故障。时间长了,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方法。这个时间,对袁志刚来说,就是十年。十年里,同龄人在下班后打牌、搓麻将,而他要么泡在车间,要么泡在机配市场。 中车戚墅堰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
工会主席 马震宇:他在自我的技能提升上很刻苦 在车库里他自己 买了一个钳作台 人家下班以后吃完饭遛狗 他就一个人开着灯在车库里面 自己对着钳作台苦练
每天练个两小时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 比如中午有空的时候 人家都休息了 我就会在我自己的工作室里 进行一个训练 还有在节假日的时候
然后像这种蒙眼配钥匙 我估计有一两千把钥匙
训练的量 干了20余年钳工的袁志刚,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江苏省技能状元大赛金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南车优秀共产党员、南车首席技能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多项荣誉,而以他命名的袁志刚技能大师工作室则成了中车戚机厂传、帮、带的典范。 中车戚墅堰公司机电装备事业部
工会主席 马震宇:包括理论 包括实作都能以点带面去影响一批人 另外以他命名的袁志刚劳模工作室 每年都能发表很多成果 有时候因为我们工作比较杂
我们的市场产品比较多 所以我们对于技术攻关要求相当高 如果他有难点困难 他主动都能自己想办法去克服 中车戚墅堰公司 技能大师 袁志刚
下一步不光在技能方面有所提升 另外一方面在技术方面也要有更大的要求 能够将我的技术传授给我的徒弟们 让他们更快更好的成长
为中车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袁志刚还在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操作、数字建模这些方面,在他看来,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跟日本、德国的装配工艺、跟他们的技能人才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定要向他们学习,以做大国工匠为目标,不断地努力,才能接近这个目标。这种活到老、学到老,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正是最让人感动的工匠精神。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