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之“殇” “东边牛来咧,西边马来咧,隔壁张家大姐家来咧。。。”这是常武地区百姓耳熟能详的一首童谣,不知道有多少小朋友还会用方言准确诵读?近日,一张《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人群比例》的图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许多大V纷纷转发评论,表示对家乡方言忧心忡忡,而在这当中呢,吴语的使用比例更是全国最低。那么现在还有多少孩子会说常州话呢? 连线记者:你会讲常州话吗? 某小学学生:(摇头) 连线记者:你是哪里人? 某小学学生:常州人 连线记者:你会说常州话吗? 某小学学生:不会。 某小学学生:平常家里有的时候会叫我学常州话。 连线记者:你喜欢学吗? 某小学学生:还可以 连线记者:为什么爸爸妈妈会叫你学常州话? 某小学学生:他就是觉得常州人一定要会常州话。 放学时间,记者注意到,很多接孩子的父母,都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一些老人甚至还操着一口“常州普通话”。家长们告诉记者,从孩子牙牙学语起,他们就开始说普通话。 学生家长:已经没办法了,已经从小习惯了,所以他听的懂,不会说。 学生家长:我教他说常州话,说苏北话,说溧阳话,他就说一句,然后他都不说了 学生家长:我们有的时候也会教他土话的。 连线记者:您觉得有必要学吗? 学生家长:有必要,不好忘了常州人的传统。 学生家长:有时候也想,但是他改过来了,我也让他讲方言,他基本上不怎么会讲。我现在只要求他能听懂就行了,因为现在环境大多数都是讲普通话。说实话我们现在有的时候交流啊,像我跟我先生交流,大多数还是用普通话了,就是说着说着,就是用普通话了。 现场
连线记者
张宁:从1956年,我国正式开始推广普通话。在市场化的大潮之下,标准化是一种趋势,个性化的东西将越来越少,方言逐渐消失,就是标准化取代个性化大背景下的一种必然。除此之外,人员流动速度的加快、方言使用土壤的不断减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成为方言走向没落的原因。 孩子不会讲方言,甚至听不懂方言,方言使用土壤逐渐消失,近几年,可能正是由于大家意识到方言逐渐被人遗忘的遗憾,一些重视方言文化的教育工作者,有识之士,也在积极开展方言文化普及工作。继续来看报道。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于今年2月开设了方言社团课,执教的是1983年出生的数学老师吴寒,一个土生土长的常州小伙。 现场
学生表演童谣:《拍拍胸,不伤风》 在学校的支持下,吴寒将一间空教室布置成了方言馆。在每周一节的社团课上,吴寒除了会教学生们一些方言词汇和儿歌,还通过曲艺、锡剧等方式,让孩子在活动中接受和了解常州方言。一开始,报名的都是本地学生,课堂上学生们的方言发音也是千奇百怪,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方言独有的特色让孩子们渐渐产生了兴趣,课间也讲起了常州话,并且有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学生加入进来。如今,吴寒的方言社团课有44名学生,外地学生占到了五分之一,他们学习劲头一点都不输本地孩子。 现场
学生做小老师,现场教授常州话: 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辰光是嗲意思吗? (学生举手)我知道(点人回答)时间。 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乌头姑是嗲意思吗? (学生举手)我知道就(点人回答)是小姑娘。 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数学教师
吴寒:我觉得这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一个瑰宝吧,怎么现在小孩子都不会了,然后去年过年的时候,我像学校申请的。 值得欣慰的是,在常武地区,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将“学说常州话”列入校本课程或社团活动。比如武进机关幼儿园定期开展方言教育活动,星河实验小学分校在2014年9月,开设了常州方言班。江苏理工学院还专门邀请常州吴方言研究会副会长,常州著名民俗学家范炎培先生,开设了《常州方言文化》、《吴地文化》等选修课程。
在方言传承中寻找地域文化自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普通话有其流行的必要性,但方言也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一个地区的人们,对于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认同感和凝聚力的体现,在方言传承中更能寻找到地域文化自信。 常州吴方言研究会副会长
范炎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如果说没有方言,也就没有地方文化,比如我们平时的民俗民风,跟我们的方言就是分不开的。 虽然不少学校已在探索设置方言课程,但仅仅依靠教学还远远不够。方言的运用贵在回归生活,营造良好的方言交流环境,孩子们才能熟练运用,并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使方言在一代代人的使用中,得到传承。 常州吴方言研究会副会长
范炎培:我也多次呼吁过,小孩子进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中学,讲普通话没错,但是回到家里以后,家庭要给小孩,有一个讲方言的氛围。
像我们本地的政府,也可以举办一些活动啊,比如常州吟诵啊,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方言传承下去。 歌曲《听懂江苏话》:“苏锡常,宁镇扬,说方言全都不一样;吴侬语,江淮腔,听得懂就是老乡。” 人人都说江南好,在我们江南地区,不仅有春雨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美丽风景,更有“吴侬软语”的清丽乡音。常州话,泥会不会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