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中国人过春节讲究好兆头,希望“年年有余”,这餐桌上自然少不了鱼。而在我们常州,江南水乡,不仅有各个品类的淡水鱼,这鱼的烹饪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鱼圆就是其中的一种,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这鱼圆早已成为百姓餐桌的日常菜品了。
【一段排队购买鱼圆现场】
配音:农历三月十五,是卜弋庙会,好客的卜弋人都会准备一大桌的好菜宴请亲朋好友,其中,鱼圆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所以,菜场门口的卜弋鱼圆摊位前便围满了顾客。
同期声:顾客:我弟弟常州都到这里买的,我们是不管招待不招待亲戚,都在这里买的。
顾客:烧汤,放点木耳,我婆婆年纪大了,这个鱼圆挺嫩的,我就是三天两头来买点回去给她吃吃。
顾客:嫩,好吃,鲜,他家的店几十年了,一直都是买的他家的,祖传的,我家侄儿在夏溪都赶到这地方来买的。
配音:鱼圆由来已久,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的楚文王极爱食鱼,但有一次被鱼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司宴官,此后,楚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从此,将鱼做成鱼圆成了这一带的风气。在我国南方鱼米之乡,鱼圆是家宴和各个饭店的必备之菜。而在我们常州,最出名的要数卜弋鱼圆了,有“黄金白玉兜,玉珠浴清流”的美称。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平常卖两三百斤一天,旺季的时候,过年腊月里,别人送礼品盒包装,都要做到几千斤一天,帮忙的人都要几十个,来都来不及。
配音: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人们对鱼鲜的追求从未停歇,而到了卜弋人手中,就变成了鱼圆的形式。钱征伟是卜弋鱼圆的第四代传人,自其太公起就开始制作鱼圆,其母亲顾良娣三十年前在卜弋菜场摆开了第一家鱼圆摊。经过几代人的摸索传承,正宗卜弋鱼圆的秘诀早已熟记在钱征伟的心中。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最好的鱼是8到12斤,一般性的鱼都不能要吃饲料的鱼,吃草料的鱼,草料鱼做出来的鱼圆比较清香。
配音:把从菜场杀好的鱼拿回家,清洗干净,就要开始动刀批鱼了。留下两瓣带鱼皮的净肉,放在案板上,鱼皮朝下肉朝上,用刀由头向尾刮,刮下的鱼肉用刀轻轻拍平,挑去横刺,三下五除二,钱征伟利索地摆弄着手中的鱼肉。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像这个黑的,鱼刺一定要弄掉,因为这东西腥气得不得了,特别是这个血腥要去掉,一个腥,一个鱼圆做出来不白亮,这里面基本上是没有骨头了。
配音:把鱼肉放入冷水中浸泡,更换三至四次水后,鱼肉就变得雪白透亮。这个时候,就进入制作鱼圆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打浆。把鱼肉放进碎肉机中进行粉碎,再将粉碎后的肉屑放进自制的打浆机中搅拌,只需短短的一两分钟,刚才还是结结实实的鱼肉,就已经变成肉末了。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调味品,就可以打浆了。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打浆的时候它会自然收干,水不能多,盐也不能多
配音:整个过程就如同变魔术一般,刚才还浮在鱼浆之上的清水,在振动下跳动着,很快就被鱼浆吸收,变得粘稠饱满。
【现场】
配音:待鱼浆收缩至最紧致富有弹性的状态,就可以汆鱼圆了,汆鱼圆的步骤,完全只能凭着手指间微妙的感觉,一手抓一把鱼浆,拇指与食指往下那么一抹一挤,瞬间便魔术般从虎口里滑出一只只腰形的小鱼圆。这种形状的鱼圆烧熟了漂在汤面上,就像一只只去了皮后雪白如玉的菱角,十分的养眼。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腰果形也是一种创作,以前的鱼圆全是圆的,我们现在制作的腰果形的,卖相好看。
配音:通常钱征伟和家人在家里从凌晨四点开始制作鱼圆,碰上顾客多,需求量大的时候,他们还得在店内边做边卖,越是新鲜做出来的,越是很快被抢购一空。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三点多钟就出来就做了,最起码做的人有四五个人,店里卖的人还有两三个,来都来不及。
配音:一盆色白如玉的鱼圆汆完,就该入锅了。越是鲜美的食物,工序就越是繁琐。先用温火慢煮,到水快开时,得用勺子将锅面的泡沫撇去,还要给鱼圆翻身。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最关键是烧鱼圆,鱼圆有点拱起来的时候,那个鱼圆就好了,烧过头,看上去和冻豆腐一样的,看上去有点空的。
配音:等到一锅鱼圆漂浮在汤水之上,就可以出锅了。柔绵而有弹性,白嫩宛若凝脂,放入一旁的清汤中,颇有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武进的特色,按自己的理想做到最好,打出自己的一个品牌吧。做出名气的情况下,肯定需要打出自己的品牌,按现在的形势肯定要注册一个商标,我2007年就注册了。
配音:如今,卜弋鱼圆早已成为常州的特色美食,钱征伟也慢慢在其他乡镇开设了连锁分店,跟常州十来家饭店餐馆建立了长期的供货合作关系。在他看来,对于美食更好的传承,就是让美味飘得更远。
同期声:卜弋鱼圆继承人 钱征伟:上海啊,有的从南京,无锡那边都跑过来买礼品盒包装的,他们都带回去给亲戚朋友,送送过年的小礼品。
演播室:卜弋鱼圆因其形状独特、色泽鲜亮、口感细嫩、肉质清香、汤汁鲜美等特点,名气逐渐扩大,食客纷纷慕名而来。而这白嫩软滑的美食也可以说是老少皆宜,成为常武百姓津津乐道的家乡美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