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餐饮看江苏,江苏餐饮看常州”,以城市名字命名的“常州菜”,萦绕着吃货舌尖的任性,紧随着城市文化的风气。而要追思传统,有一道甜点是最具传统,也最能代表常州的,那便是网油卷了。尤其是对老常州来说,吃上一顿网油卷,唇齿留香,记忆也在心头萦绕不去。
周末的夜晚,华灯初上,食客们三三两两聚到了一起,边品美食,边分享一周的心得,而对熟悉常州的老饕们来说,这聚餐自然得找老常州的餐馆,为的就是在饭后吃一道点心,这点心样子普通,入口却是与众不同。
顾客1:很滑,而且又不腻味,我很奇怪,油怎么进锅里能不化呢。
顾客2:有点绵绵的,棉花糖的感觉。
顾客3:每次吃的时候都觉得有老常州的味道。
轻轻咬下一口,浓香四溢,滑而有实、甜而不腻,让人久久回味,这样的网油卷,怎么能不让食客们留恋忘返?
据民间传说,网油卷的来历与大文豪苏东坡有关。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天,苏东坡在吃米团时突发奇想:“若内藏以豆泥,外裹以‘雪衣’,如糕团之炮制,改蒸煮之方为炸熘之法,岂非佳肴乎?”这所谓的“雪衣”就是网油。
厨师长 韩同清:(网油)是猪胃部上的一层油 作用就是把豆沙裹在里面 然后让豆沙和猪油在高温下溶解 让它口感更好。
一头猪只有一块网油,取材也比较困难,因此呢,只有极少数的饭店能够获得特供,在过去,常州有一句俗语,叫“大光明看电影,人民公园谈恋爱,德泰恒喜临门”,体现的是老常州的生活面貌。这德泰恒呢,创立于1908年,曾经是常州人置办喜宴的首选,这里的网油卷也被认为是常州最地道的一道点心。经过百年沧桑,现在的德泰恒风光不在,但网油卷仍然是顾客必点的。
43岁的厨师长韩同清是网油卷制作手艺的传承者,始终坚持的动力,来源于儿时对网油卷的一份特殊情感。
厨师长 韩同清:我父亲原先一直在常州饭店做厨师 我小时候也喜欢吃甜的 然后到德泰恒来做网油卷 还不断地改良 现在不怎么腻了 现在有一种流沙的感觉
记者:为什么会改良网油卷?
厨师长 韩同清:原先一般都穷 喜欢吃油腻的东西 现在为了健康 吃绿色食品 我们经过改良 吃在嘴里肥而不腻 。
网油卷的制作较为考究,需要细心、耐心,还得有一定的功力,起码学做七八年,才能掌握技巧。豆沙是手工熬制的,冷却过后成条,之后呢,再将网油均匀的裹在豆沙条上,切成块状,用掌心慢慢搓揉,将网油和豆沙合二为一,这就是网油卷的馅了。
在蛋清中加入适量生粉,随着搅拌的进行,神奇的变化也开始出现。
厨师长 韩同清:要把空气打到蛋清里 让它发出来 打到泡沫状 和奶油一样 打蛋器插在蛋清里 拿出来 没有液体掉下来 就好了。
有人认为苏东坡文中的雪衣是指网油,也有人认为是这打好的蛋清,现已无从考证,在蛋清中加入适量生粉,均匀搅拌成蛋糊。在锅内舀入熟猪油,烧至六成热(字幕:温度约132℃)时,将蛋糊迅速裹上做好的豆沙馅下锅。
这时呢,也是考究厨师技艺的时刻,既要将豆沙馅迅速包裹,不能有半点缝隙,又要让豆沙在高温下融化,容易流动,个个网油卷饱满浑圆,炸至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外酥内香,是江南人对美食精致的要求。这网油卷呢,也被称作孝子菜,一方面,如果没有诚挚的孝心,做不来这道菜;另一方面,它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厨师长 韩同清:在民国初期 一个大孝子 老母亲生病了 老母亲想吃带油的东西 然后他到街上转悠 看到一户大户人家 正好杀猪 然后扔了一块白的东西 然后回家洗洗干净 然后做了点心 放点豆沙在里面 就叫孝子网油卷
如今呢,韩同清收了一个安徽徒弟冯建国,他来常州打工已经多年,父母仍在老家,每次做网油卷,他的心里也会有种酸酸的感觉。
韩同清的徒弟 冯建国:在外面打工也不能回家尽孝,这个孝子网油卷,要把它做好。
时代变迁,网油卷现在或许已算不得什么佳肴奇珍,但对于很多常州人来说,它代表的却不只是一种食品,更是一段记忆。在中华美食菜肴的流派中,并没有自成一派的常州菜,与坚守数百年的全国名店相比,常州的老字号也显得稚嫩,但无论是德泰恒、马复兴、银丝面馆、亦或是常州麻糕店……都能感受到常州人对于饮食的不断追求和执着坚持,也正因为如此,常州餐饮才能在沪宁线上成为一道不可忽视的风景。
据说现在不仅是常州人爱吃网油卷,不少外地的餐馆也到常州偷师,这道原来名不见经传的点心,如今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相信未来呢,常州餐饮也会发扬光大,我们也欢迎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的朋友,都能来常州品味独特的饮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