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当天,星云大师朗诵《为献灯者祈愿文》,配现场油灯特写】
“灯火辉煌”,这是江苏省美协名誉主席宋玉麟预祝这座博物馆开馆而题的字。或许自唐睿宗燃灯五万盏、花树遍长安以来,神州大地上已经许久没有见到如此之多的油灯汇聚一堂,一同点亮了。今天我们带大家领略的,就是位于西太湖雅集园的油灯博物馆,以及它主人陈履生先生的故事。
同期声: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馆长 张安娜:扬中是他的老家 解放初期 它属于常州 陈履生他一直有一个常州人的情节 他住在北京 房子空的 他把自己收藏的油灯放在阁楼 像橱窗一样小小的陈列在那里 98年第一个油灯博物馆 扬中博物馆诞生了 2013年,花博会坐落在了“花都水城”武进,而在花博会的一角,占地2000平米的陈履生美术馆也应运而生。作为一个著名艺术史论家、画家、摄影家、收藏家,陈履生先生的作品及收藏品被收集其中。4000余盏油灯,作为陈履生最独特的收藏品,也随之从扬中迁往常州,被安放在这另外开辟的1000平米的土地上,成为了如今的油灯博物馆。
同期声: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馆长 张安娜:我们这个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应该号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 数量最多 最专业的特色博物馆…汉代油灯100多件 上下跨度5000年 辽代全世界博物馆总量不超过10件 馆里有30件 西王母陶灯 11头 13头 4000盏藏品油灯中,摆上展柜与参观者见面的,有2000多盏。油灯的运输、修复与摆放、博物馆自身设施的配套同步布置都是不小的工程。被艺术界盛赞为“思无穷 、战无畏、爱无边”的陈履生先生,坚持以国家级博物馆的标准来布置西太湖油灯博物馆,大小油灯的修复摆放更是不假人手,全部亲自完成。自2016年7月开工、11月试运营、直到今年5月18日开馆,西太湖油灯博物馆的建设、调整与完善工作一直在进行当中。
同期声: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工作人员 王广维:大小型号的刷子 是用来清理灰尘 但这个灰尘还要保留一下 因为灯上的灰尘属于它自己的附属品 就是不能把它最易的丢弃 第二个是胶水 用它来进行固定…这是博物馆专用的 在展柜上用的固定胶 里面就是这样的 主要它不会伤害油灯本身 而且不会像双面胶 黏在上 准备工作细致繁复,而博物馆本身也成为了陈履生先生的艺术作品:一点点细致地雕琢、思考、反推、重塑、升华,臻于完美,却又雅俗共赏,犹如油灯夜火,亲切,怡人。
同期声:参观者:(参观后的感受)
同期声: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馆长 张安娜:我觉得这个油灯的展示也超乎了我的想象 11月28日试运营开始 陆陆续续来的观众 方方面面各个层次的都有 特别是老百姓 老百姓对这个是喜闻乐见的东西 很亲切 这个东西我家里也有 我们以前把油灯没当回事情 但是到这里一展示一看 有的对上号了 但还有很多他们见所未见
油灯文化知多少
【“短檠(Qing,二声)二尺便且光。”“长檠高张照珠翠。”】
描述的正是古代民间不同阶层所使用的不同油灯。相比陶瓷珐琅,油灯其实是一种小众的收藏品。但正如张馆长所说,“喜闻乐见”是老百姓对这陪伴了千年起居生活的油灯,最好的评价。
同期声:西太湖油灯博物馆 工作人员 王广维:这属于民间的油灯 这里有两种 一种是纯铁的 这里是一些木制的 它底座是木头的 上面是铁的 在古代大家修复能力有限 财力有限 民间的人没法进行焊接 所以拿个木头底座把它接合在一起 所以这也是我们古代简文化的象征。 而随着电灯普及,最后的煤油灯也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其实油灯的结构并不复杂,有一个盘形的物件盛放燃料,加上一根灯捻,就可以实现照明的功能。当然,单独的灯盏并不方便于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真正的油灯往往由3个部分组成:即灯盏、灯柱、灯座。
现场:记者 张逸骁:正如我们如今生活中灯的样式纷繁众多一样,油灯的款式也各有不同。民间的智慧也在它们身上体现得淋漓精致。在油灯的3部分基础上,百姓为它们添加了承接灰烬和油污的灯盘;灯柱数量增加变成多柱灯盏;用油壶取代灯盘等等……油灯也由一个单纯的杯盏变成多层结构,通过夹层注水降温来减少油的挥发,灯捻也有单捻和双捻的不同说法。甘肃更有俗称“气死猫”的油灯出现,戏谑这灯用油节约、连猫鼠都偷不走一丝一毫。一边是百姓为油灯“节能减排”动足了脑筋,一边是王侯将相、富贵之家将它们打造得华丽绝伦,来妆点厅堂,礼仪祭祀,属于它们的油灯往往大气而又凝重。
正因为油灯与社会各个阶层紧密相关,它也成为了特定文化形态下的文化象征,以及社会物质基础的体现。这盏13头的西王母油灯,就是西太湖油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西王母是中国古代神仙崇拜中的重要偶像,她作为昆仑山之神,和东王公一起,与伏羲女蜗成为上古时代的两对主神。这盏西王母陶灯出自汉代,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龙虎的头下各有一灯盏,正前方的座上还有浮雕的仙人求药。
民办博物馆兴起
油灯博物馆美轮美奂。事实上啊,如今博物馆的数量正在迅猛地增长。中国博物馆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至2014年,我国政府和私人投资者兴建的博物馆由2601座增长到了4164座。其中私人博物馆的增幅更加迅猛,在同一时间内几乎翻了三倍,在2014年达到了864座。但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相对的,作为只有数百年文明的美国,同期拥有35000座博物馆。
“买艺术品,建造一座博物馆,冠以你的名字,让市民免费入内,这几乎可以让你变得永垂不朽,”英国艺术家戴米恩·赫斯特曾发表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论断。收藏家建立博物馆的目的不尽相同,但大大小小的私人博物馆,却给我们不一样的文化魅力,也向我们展示了馆主不一样的品位志趣。
索玛雅博物馆、亨廷顿艺术收藏馆、盖蒂博物馆……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博物馆是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共贝利尼家族博物馆。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佛罗伦萨的贝利尼家族曾是世界国际艺术市场的创始人,而馆中的两万件藏品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同期声:中国博物馆研究员 陈履生:(关于民办博物馆的兴起潮流的看法)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教育资源,历来给我们一种高水流水、不能亲近的感觉。其实并非如此。以油灯博物馆为例,馆中不少藏品正是古代平民使用过的日常灯具,而它们正是浩瀚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如果有兴趣去西太湖油灯博物馆参观的观众朋友务必要准备好您的手机,馆中所有藏品都配有二维码,扫一扫,关于它的介绍就都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