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这工种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光鲜照人,有的却是默默无闻,但不管怎样,劳动者本身不分高低,也没有贵贱,唯有刻苦专研,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价值呢,连岁月都无法掩盖。今天呢,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我们生活连线也推出了系列报道《老手艺·新价值》,这第一篇啊,就来给大伙讲讲虎头鞋。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人杰地灵,自然是人文荟萃,也孕育出了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虎头鞋便是其中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老虎体态雄壮,貌相威武,东汉时期,在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祀典》中有这样的描写,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博挫锐,噬食鬼魅。意思是老虎是所有禽兽中最威猛的,不仅能威慑敌害,还能吞噬恶魔。从此呢,给小孩穿虎头鞋的传统就诞生了,民间艺人也开始不断涌现。
今年80岁高龄的许凤英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常州人,只要有时间,她都会拿起针线制作虎头鞋,而这,也是她守了五六十年的手艺。在她的少女时代,年轻的媳妇人人都得会做鞋,所以她经常会坐在母亲旁边,看着母亲一针一线地缝鞋,时间长了,自己也就摸索着学会了。
同期声:虎头鞋手艺人 许凤英: 我在学校里面读书 功课做好了 我就和妈妈学学 因为我兄弟姐妹蛮多的 小孩也要穿的 那个时候做也谈不上好 不像现在这么好 就只是模仿 只能说是一双布头鞋
在那个朴素的年代里,一双双颜色艳丽的虎头鞋格外惹眼。而制作虎头鞋呢,需要30多道精致、繁琐的工序:打袼褙、纳鞋底、做鞋帮、绣虎脸、掩鞋口、上鞋底。而在这一道道工序中,虎脸的制作最考验手艺。
同期声:虎头鞋手艺人 许凤英: 眼白用白线绣 然后再绣眼珠 眼珠绣好 再绣眉毛 眉毛绣好 就是镶金线 银线 面子上好了 就是弄隔里了 然后粘好 粘好就可以绲边了
摸摸虎头,吃穿不愁,摸摸虎嘴,驱邪避鬼,摸摸虎身,步步高升,摸摸虎背,荣华富贵。这虎头鞋不仅仅是一双鞋,更是长辈对晚辈疼爱的表现,希望孩子茁壮成长,有虎一样的气质。
同期声:虎头鞋手艺人 许凤英: 凡是和我接触的 我要送给他的人 我都送的 送了太多了 从工作到现在 加起来都要几千双了 我业余空下来 亲朋好友还有同事生了小孩 送了一袋喜糖来 我也没什么送 那就做双老虎头鞋子送送 大家喜欢得不得了
从16岁开始接触虎头鞋制作,到现在有64年的积淀,许凤英也从当初那个充满好奇心的少女变成有着丰富经验的老手艺人。在她看来,虎头鞋既是一种老手艺的传承,更是生活幸福感和乐观态度的情感延续。
同期声:虎头鞋手艺人 许凤英: 自己看看就觉得很可爱 觉得做到虎头鞋 人特别高兴 一坐下来就半天 哦哟 怎么天又黑了 我认真起来就是做得不肯放手
如今呢,许凤英年事已高,一双虎头鞋做下来,她也觉得有些吃力了。可是没有人接班,却是她这些年一直担心的问题。
同期声:虎头鞋手艺人 许凤英: 会做的人特别少 特别是现在年轻人 针都抓不住的 根本不知道怎么做针线的事 我说 啊哟 真的可惜的 要有点人教教的呀 虎头鞋是属于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是要传承的
2010年,虎头鞋正式成为我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遗传承只能靠言传身教,存在不小的难度,许凤英也很头疼,这时啊,一个机会来了。
2012年2月10日,兰陵街道知晓了许凤英的困惑,组织了社区里的虎头鞋爱好者开办了第一期“许凤英教你学做虎头鞋培训班”,首批学员24人,以残疾人为主,陈菊仙便是首批学员之一,刚开始呢,她对制作虎头鞋一无所知,好在许凤英手把手地教导,让她很快掌握了这门老手艺的精髓。
同期声:培训班学员 陈菊仙: 从刚开始做虎头鞋的时候 从来不接触外界 到和学员在一起学做虎头鞋 也蛮开心的
5年时间下来,陈菊仙学到的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与人交流的坦然。现在呢,她也成了培训班的老师,张以宁便是她带的第一个徒弟,一代接一代,这非遗呢,也就顺利地传承下去。截至今年,虎头鞋培训班已经开展了200多期。每月25号,工人新村一社区居委会统一采购原料,制作完成后,再统一收购,帮培训班进行销售。所以对众多的残疾人来说,制作虎头鞋也撑起了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与信心。
同期声:工人新村一社区居委会主任 张建新: 现在虎头鞋(培训班)已经被评为常州市4A级社会组织 今年我们又申报省民政厅(评选的)江苏省示范性社会组织 既能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又能为下岗失业的人提供谋生的技能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能够沉下心来学一门老手艺,的确不容易,但这些老手艺的背后,其实是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文化的价值永远都会存在,而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甚至还会焕发新生,明天我们要说的会是哪门老手艺呢,敬请期待。 |